武漢訪問計畫

武漢訪問計畫,網路雜誌《知道》停刊後的延續性公益項目,以訪談、攝影、評論等方式致力於對一個城市進行定向研究,此前已經採訪了作家胡發雲、樂評人李皖、《大武漢》主編李晨曲、記錄片導演張以慶和陳為軍、DJ阿申以及雜文家劉洪波。

1、為什麼要做武漢訪問計畫?

武漢是一個闡釋不夠的城市。“市民化”是這個城市最為單一的、占據主流的修飾,但是矛盾的地方是這個城市擁有為數眾多的高校和知識人,他們卻並不被市民所熟悉,他們眼中的武漢是怎樣的,他們在武漢生活得怎樣,是沒有人知道的,知識人對武漢的闡釋也顯得是無能為力的。
城市與知識分子的微妙關係,並不是這個城市所獨有的,但這個問題在武漢卻是最有代表性的,因為武漢是有著髒亂差之惡名最為長久的城市,並且這樣的惡名也被武漢市民所接受,並為此對這個城市失去充分的自信和認同感,這就是實施武漢採訪計畫的出發點和理由所在。

2、武漢訪問計畫到底要做什麼?

武漢知識分子在一定城市上是失聲的,我們這個計畫就是讓他們來發聲,一個披著市民化惡名的城市,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是怎樣的?這是採訪的方向。
在我們的訪問中,將著力呈現一個知識分子記憶中的、或是當下的武漢生活,他們中有的人認為他的工作、成就和武漢沒有關係,有的人認為現在的武漢已經不是他記憶中的武漢,有的人認為武漢是他曾經厭惡的、需要適應、後來喜歡上的城市。採訪將在知識分子和市民化城市的關係上進入武漢,最終必定呈現的是一個個人的武漢,是一個從知識分子視角和知識分子情感來描述的一個“新武漢”。
簡而言之,就是將知識分子和城市的關係作為一個關係樣本呈現出來;提供一個豐富的、另一個向度的、知識分子的武漢。

3、武漢訪問計畫選擇怎樣的知識人?

我們目前選取的人,要生活和工作於武漢,有清晰的價值判斷,是這個城市的實幹家。從名單中可以看出,這批人很少集中出現,即使在武漢的沙龍上(武漢也沒有這樣的沙龍),他們也沒有這樣的機會談論這個城市(武漢媒體還沒有好好做這個工作),我們一個一個地進行訪問,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有價值的出品。
目前選擇並採訪了著名雜文家劉洪波,樂評人、報人李皖,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請投我一票》的導演陳為軍、2006年被列為禁書的《如焉》作者胡發雲、著名評書人何祚歡、企圖從社會新聞中突圍的生活雜誌《大武漢》主編李晨曲、記錄片導演張以慶、在這個城市推動咖啡劇並失敗了的作家方方、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在工科院校推動人文講座的楊叔子、致力於武昌老城保護的劉謙定等。

4、武漢訪問計畫的期待和方向

武漢訪問計畫的出品會是一個充分體現印刷美感的出版物,頁碼不厚,訪問具有個性,有交鋒,充分呈現對話體的特點,和目前的對話體注重問答不同。我們的團隊絕大多數是新聞系出身,我也想就此期望以採訪的形式來呈現一個城市,這也是一個採訪體的武漢,或者說成是新聞學的一次社會實踐。
對知識分子的訪問是武漢訪問計畫的第一步,我們接下來還會做一個“武漢巴士”的題目,訪問武漢司機。武漢的公車的妖魔化,武漢司機作為市民群體中最具有底層色彩和城市視窗的群體,我們去訪問不同路線的司機,他們眼中的乘客是怎樣的,他們的駕駛線路是怎樣的,他們的工作時間多長,他們的抱怨和喜怒都呈現出來,加以大量司機的圖片,工作照,這將是一本圖文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