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33年 武漢大學工學院設立機械工程系。
1952年 武漢大學成立水利學院。
1953年 武漢大學工學院機械系從武漢大學分離,組建華中工學院。
1954年12月 武漢大學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離,成立武漢水利學院。
1958年12月 武漢水利學院更名武漢水利電力學院。
1959年8月 經原水利電力部和教育部批准,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開設水電站動力裝置專業,隸屬新成立的電力工程系。
1960年 原水利電力部正式批准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開設化學專業,學生培養從1959級起開始。1962年7月該專業改名為電廠化學專業,劃歸電力工程系管理。
1964年7月 電力系改名為第三系。12月北京電力學院的電廠化學專業調整到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設在三系,與原有的電廠化學專業合併。
1974年6月 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三系增設熱工儀表自動化專業。
1975年4月 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組建了電廠熱自和電廠化學系、水電站動力設備系。
1976年6月 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電廠熱工儀表自動化和電廠化學系增設電廠金屬專業
1977年6月 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系創建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專業
1978年4月 電廠熱自和電廠化學系與水電站動力設備系合併為動力系
1980年8月 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原有機械師資班、工程機械專業、電廠金屬專業的基礎上成立機械工程系。
1981年 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水利系增設機電排灌專業。
1982年6月 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在機械系增設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
1986年 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增設電廠熱能工程專業,動力系分成熱能動力工程系和水能動力工程系。
1987年1月 經國家教委批准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隸屬機械工程系。
1993年2月原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1996年 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在熱能動力工程系、水能動力工程系、機械工程系的基礎上組建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
1998年12月 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進行學科和院系調整,流體機械及工程系(原機電排灌專業)轉入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新的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下設動力工程系、機械與材料工程系、化學與環境工程系,並以係為運作實體。各專業按照國家新的學科目錄進行調整、合併、更名。
2000年8月 新武漢大學成立,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機械學科合併組建成為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新的學院下設動力工程系、機械工程系、自動化系、材料工程系。
2003年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在原電廠化學專業歷史積澱的基礎上試辦水質科學與技術專業,同時,成立水質工程系。
2008年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增設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
2013年 水質科學與技術專業更名為能源化學工程專業。
組織機構
師資力量
學院有專任教師147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61人;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含雙聘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1人,中組部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3人,教育部新世紀創新人才1人,湖北省傑出青年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珞珈學者特聘教授1人,珞珈青年學者6人,博士生導師30人。此外還有國內外兼職和客座教授30餘人。學院在校學生2700多人,其中博士生100多人,碩士生800多人,本科生1800多人。
專業介紹
學院現有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屬材料工程、能源化學工程7個本科專業;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3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並設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學院擁有流體機械及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2個湖北省重點學科;流體機械與動力工程裝備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水力機械過渡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射流理論與新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機械工程、綜合工程訓練2個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先後承擔了國家“211”工程“九五”重點學科“發電廠動力工程及自動化”、“十五”重點學科“現代電力生產與電力系統”、三期重點學科“發電廠與電網安全經濟清潔運行”及“985”工程二期拓展平台“先進能源發電技術及電力安全”等建設項目。
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也面臨著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本專業是為了適應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最佳化要求而開設的一個新興專業。本專業主要研究核能安全利用、核電站運行最佳化與自動控制,主要包括先進核電站運行的安全性、經濟性和靈活性,以及相應的自動化、智慧型化、遠程化技術。本專業培養具備能源、核動力工程、核技術等方面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廣博的專業知識,具有熟練的計算機套用技術、較高的外語水平及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研究開發能力的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分三大板塊:(1)工科平台課程:大學物理、工程力學、工程製圖、機械設計基礎;(2)學科平台課程: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原子核物理;(3)專業核心課程:反應堆物理、核輻射防護、反應堆安全分析、核電站系統與設備、核電站儀表與控制、核電站運行等。
畢業生可在與能源、核電站、核工程相關的管理機關、研究設計單位、大中型企業和大專院校等從事核能發電領域的研究、設計、製造、運行、調試、經營、管理和教學工作。武漢大學和巴黎十一大學有聯合培養核能專業碩士研究生協定,給學生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
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
能源動力是維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根本保證,也是我國和世界各國優先支持和發展的熱門學科和行業。本專業研究能源的高效轉化與利用、能源動力設備運行最佳化與自動控制,主要包括大型先進發電動力設備和流體機械的安全性、經濟性、靈活性、清潔性,以及相應的自動化、智慧型化、遠程化技術。本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能源、動力、自動控制等方面的基礎理論。
主要專業課程包括: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電工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測試及智慧型化儀表、計算機原理及套用系列課程、流體機械和發電動力設備原理、動力設備控制與最佳化、發電廠集控運行及自動化、能源利用系統分析與節能、大型動力設備狀態監測、維護及故障診斷等。
畢業生可在大型能源、電力、動力工程等企事業單位,包括政府相關的管理機構、研究設計單位、大中型企業和大專院校等從事有關熱力發電、核能發電、水力發電、抽水蓄能發電、跨流域調水以及製冷空調工程等領域的研究、設計、製造、運行、調試、經營、管理和教學工作。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現代機械工程是跨機械、材料、控制、電子、計算機、管理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套用學科。本專業的特色是以現代生產過程機械裝備及機電產品為主線,以機為主、機電結合,突出自動化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在現代機械裝備與產品設計、製造、控制、運行、維護與管理中的套用。培養具備機械設計及製造基礎知識與套用能力,能在機械工程領域內從事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運行管理、經行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有:工程圖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工程材料、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製造技術、計算機原理及套用、數控原理及套用、控制工程、檢測與檢測技術、機電傳動與控制、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模具設計、現代設計方法、液壓傳動與控制、工業機器人等。
本專業口徑寬,適應面廣。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每年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及所屬部門、事業單位、高校、科研設計單位、國有大中型企業、三資企業等。
自動化專業
控制論、資訊理論、相對論是現代科技的三大支柱,自動化站也就是集現代電子技術、感測技術、計算機技術、軟體技術為基礎,依據控制理論與技術為背景,學習、研究各行各業進行自動化建設、方法技術、裝置設備的專業。本專業作為現代科學技術前言,主要培養具備控制理論、檢測技術、信息採集與處理技術、電力電子、計算機控制技術、網路技術和相關軟體技術系統知識的專業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有:電路、感測器與信號調理、自動控制原理、信號與系統、微機原理、人工智慧、電力系統與電力拖動、系統工程、智慧型儀器、智慧型控制、資料庫技術等。本專業的實驗室在“211工程”建設的基礎上突出了現代測控技術的實踐和套用。
畢業生廣泛投身於能源、電力、通信、導航及機電一體化事業。近年來,更多畢業生致力於新能源開發、新技術開發及各行各業與自動化、網路化、信息化關聯的事業。大批畢業生進一步深造,到國際國內一流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水質科學與技術專業
水質問題是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本專業是研究水在社會循環過程中水質變化規律和水質控制技術的綜合性交叉學科。本專業培養具有化學、化工、材料、電子、計算機、儀器儀表和自動控制等學科寬厚的理論基礎、工作技能和專業知識,掌握各個工業領域的水處理技術和金屬材料保護技術,具備水處理工藝、設備和系統的設計、研究和開發能力,能在相關領域從事水處理技術研究、水質工程規劃、水處理系統設計、水質監測與控制、材料保護、水處理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以及相關企業生產運行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水質科學基礎、水化學、水生態學、工程數學、工程力學、流體力學、電工電子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化工原理、發電廠水處理、核電站水質工程、水污染控制、材料保護、水質分析與監測技術、智慧型儀器儀表、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機控制技術、水處理設備自動化、水處理系統設計、計算機網路、水工業法學、水工業經濟學等。
畢業生可在火電、核電、環境、市政、石油、化工、核工業、冶金、軍工、電子、生物、製藥、造紙、食品和飲料等行業,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機構等部門從事教學、科學研究、規劃設計、生產運行、施工監理、經營管理等工作。
基本內容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是以發電廠工程學科群為基礎的工科學院,學院辦學規模大,師資力量雄厚,辦學特色鮮明。學院現有在校學生2200餘人,其中碩士生376人,博士生47人;專任教師134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53人,教授中有博士生導師14人,學院另有以張嗣瀛院士為代表的兼職客座教授14人。
學院有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水質科學與技術等6個本科專業,12個工學碩士、4個工程碩士、2個工學博士授權點,專業面復蓋動力、自動化、機械、材料、化學等5個一級學科。
學院先後承擔了國家“211”工程“九五”重點學科“發電廠動力工程及自動化”、“十五”重點學科“現代電力生產與電力系統”建設項目;擁有“流體機械”省重點學科;“水電站水機電過渡過程與監控”與“電廠熱力與機械設備故障診斷”兩個部級重點實驗室;8個專業綜合實驗室及電廠仿真控制中心、工程訓練中心、微機與信息中心、熱工實習基地等4個面向全校的教學實習中心及基地。
近5年學院累計承擔科研課題和委託項目3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項,國家九五攻關基金項目8項,國家南水北調重大裝備項目、國防工業項目、省部級科學基金和攻關項目30餘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其中每年三大檢索收錄近20餘篇。近5年學院每年獲準專利32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32項,其中“220-500kv輸電線路導線舞動的實驗研究與治理”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學院學生多人次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以及省部級大學生優秀科技成果等級獎。特別是近年學院學生代表武漢大學參加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創新設計與製造大賽均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績。學院團委曾連續三年獲武漢大學“紅旗團委”稱號,院研究生會被評為武漢大學優秀研究生會。
學院先後與日、俄、美、法、德等11個國家或地區的多所大學和有關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意向和交流關係。在努力推進雙語教學、引進原版教材的同時,近4年來已先後選派32名同學赴德國、新加坡等國的知名學府留學。
學院廣大師生正奮發圖強,為把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學院而努力。
Wuhan University 動力與機械學院
現任領導
郭新立(院黨委書記):與院長共同領導學院工作,全面負責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分管幹部、穩定、保密工作。
劉勝(院長):與院黨委書記共同領導學院工作,全面負責學院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其它行政管理工作,分管人事、安全工作。
李琦(院黨委副書記):協助院黨委書記分管宣傳、紀檢、統戰工作,協助院長分管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負責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業和日常管理工作;完成院黨委書記和院長安排的其它工作。
汪思明(院黨委副書記):協助院黨委書記分管組織、黨校、共青團工作;負責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業和日常管理工作,完成院黨委書記和院長安排的其它工作。
葉巧玲(副院長):協助院長分管財務、安全、校友工作,負責學院日常行政管理和後勤保障工作,協助院黨委書記分管工會工作、離退休職工工作,完成院長和院黨委書記安排的其它工作。
陳啟卷(副院長):協助院長分管學科建設、研究生招生與培養工作,完成院長和院黨委書記安排的其它工作。
石端偉(副院長):協助院長分管本科招生、教學和實驗室建設管理工作,完成院長和院黨委書記安排的其它工作。
胡雪蛟(副院長):協助院長分管人才引進、科學研究與平台建設、對外交流與合作工作,負責青年教師協會工作,完成院長和院黨委書記安排的其它工作。
科研機構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水力機械過渡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流體機械與動力工程裝備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水射流理論與新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地方和校級研究中心
武漢市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重大工程安全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武漢大學無損檢測與結構性能評定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能源重化工裝備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級教學示範中心
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湖北省)
綜合工程訓練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湖北省)
先進發電技術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教育部)(武大-廣東粵電聯合中心)
學院內設科研機構
機械工程研究所
工程建設裝備研究中心
機電傳動與控制研究所
機電液一體化技術研究所
機器人與複雜機電系統研究所
水能動力工程研究所
熱能動力設備運行技術研究所
流體機械及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能源技術研究所
熱能動力研究所
焊接研究所
無損檢測與結構完整性評定中心
結構材料研究所
大型設備維修技術研究中心
電廠化學研究所
安全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發電控制與智慧型電網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
動力工程領域
噴射技術及其套用
流體機械過渡過程及流體輸送新技術
火力發電機組設備的狀態檢測及診斷技術
大型火力發電機組安全、經濟、穩定運行與最佳化技術
高效低污染燃燒控制新技術
汽輪發電機組振動控制新技術
強化傳熱與新型節能技術
大型水力發電機組設備的狀態檢測及診斷技術
水利機械流道水力特性與水力發電機組自動控制技術
發電機組狀態檢修及決策支持系統
自動化領域
火電大機組工程控制理論與系統的研究
熱工過程建模與智慧型控制
計算機控制技術與套用
儀器儀表與測控理論幾套用
網路控制理論與系統
火力控制系統與組態軟體的研究
智慧型建築控制系統
機械工程領域
水利電力建設裝備
水利水電施工機械裝備及施工機械化
機械設備故障診斷與狀態檢修
多場耦合複雜機械系統動態特性分析
先進制造技術
機器人技術
製造企業產品信息工程
微機械與微納米技術水利電力建設裝備
材料工程領域
新型結構材料
納米結構材料
材料表面改性及強化
材料成型技術及工程自動化
材料連線技術及裝備
材料加工質量控制及檢測新技術
高溫金屬部件安全性及失效分析
金屬材料高溫氧化與防護
水質工程領域
水深度淨化技術
高純水的分析檢測技術
水質工程的過程測控技術研究
高溫中鹼性條件下的腐蝕與防護(包括鍋爐水工況、高溫成膜停用保護)
中鹼性介質中緩蝕劑的研究與開發水處理技術與工藝
腐蝕電化學
水環境中的腐蝕及控制技術
發電機內冷水水質控制與防腐
循環冷卻水水質控制與防腐
科研成果
2001-2006年科研獲獎一覽
獲獎項目名稱 | 獎勵類別 | 獲獎等級 | 主要完成人 | 完成時間 |
大型水電站變頂高尾水洞工作特性的研究 |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 | 三等獎 | 蔡維由 (外院排1) | 2001 |
TDWLT 同步發電機 微機 勵磁裝置 | 湖北省科技進步 | 三等獎 | 程遠楚 萬國平 江忠旭 鄒登海 徐漢柯 王津新 陳光大 | 2001 |
蓄能式液控雙速閘門及啟閉系統研究 | 湖北省科技進步 | 二等獎 | 劉光臨 王洪運 劉梅清 戴劍榮 張雲海 馮為民 | 2001 |
熱力設備主要部件失效分析專家系統 |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 | 二等獎 | 楊厚君 韓傳高 李正剛 肖文凱 | 2001 |
鍋爐承壓部件壽命診斷技術的研究 | 山東省科技進步 | 三等獎 | 丁輝 | 2001 |
熱力設備主要部件失效分析專家系統 |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 | 三等獎 | 李正剛 肖文凱 | 2001 |
水利水電類專業設定及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 國家級教學成果 | 二等獎 | 劉光臨 李遠華 趙英林 劉景植 周宜紅 | 2001 |
輸電導線破損故障診斷 | 中國電力科學技術 | 三等獎 | 胡基才 吳功平 戴錦春 胡杰 郭菁 馬建國 肖曉暉 | 2002 |
大型 水輪發電機組 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理論與套用研究 | 湖北省科技進步 | 二等獎 | 劉光臨 彭根鵬 陳啟卷 譚少化 蔣勁 陳堅 符向前 方建新 諸葛偉林 | 2003 |
電力工業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管理及分析評定系統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三等獎 | 張富巨 | 2003 |
110KV電力線路新型無壓連線裝置研究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吳慶鳴 吳功平 肖曉暉 戴錦春 | 2003 |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設技術與管理 |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 | 特等獎 | 劉梅清 (外單位排1) | 2004 |
大型汽輪機組經濟性能監測及運行最佳化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胡念蘇 (外單位排1) | 2005 |
水輪機進水液動雙密封 蝶閥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劉光臨 馮衛民 (外單位排1) | 2005 |
接觸網系統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維修性和安全性(RAMS)分析與研究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肖曉暉 潘笑 (外單位排1)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