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的戀湖情結
張畢湖 |
北湖 |
內沙湖 |
四美塘 |
西湖 |
月湖 |
紫陽湖 |
長江穿南北,山列貫東西。山水構築武漢生態十字軸。
武漢多山水,江城人愛山戀水,身處鬧市尤其珍重那粼粼湖光。
2007年,我市提出,“十一五”期內,把中心城區40個湖泊建成湖泊公園,形成“一湖一景”,提升城市魅力,加強湖泊保護。
比之歷史上,為建設而填湖,這一選擇,更符合“兩型社會”建設方向,也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自覺選擇。
“濕地使者”讓余敏:
給湖泊披上“綠紗巾”
通訊員 唐聞
有夢想的人,生活有陽光。
昨日,“一湖一景”建設者讓余敏,說起武漢湖泊公園故事,一片片湖光水影在他話語中閃爍,一層層濕地碧色在他笑眸中徘徊。
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的他,從事園林工作19年,主持設計過的園林景點不下50個,比如漢口江灘一期、二期工程,魯巷廣場、東湖環境改造工程,而湖泊公園設計尤為這位園林設計院副院長偏愛。
2001年,接手金銀湖公園規劃設計,讓余敏和他的同事第一次走近這片湖區,驚嘆它的原生態風貌。
來來回回,記不清往返多少次金銀湖,他夢裡都聞到葦花的清香。前前後後,設計方案修改近兩年,這裡最終建成野趣橫生的園林景觀。
後來,金銀湖公園成為湖北省唯一國家級濕地公園,這個沉寂多年的綠色童話傳遍江城,越來越多的市民周末來度假。
“其實當初設計的時候,我們甚至沒聽說過濕地這個詞”,讓余敏笑稱,武漢人熱愛湖泊的情懷,“是我們學習、探索的動力”。
去年底我市提出“一湖一景”建設目標,讓余敏從一名普通設計師成長為副院長,正在建設中的菱角湖公園,由他主持設計,園中由半島和湖岸線圍合成的水彎濕地小景是他的得意之筆。
沙湖公園(一期)建成,讓余敏著手二期方案設計,他計畫建成一片生意盎然的的濕地,利用低凹場地中的淺溪、沼澤、水潭,因地制宜添加水生植物,再修建導引遊客休閒賞玩的木質棧道。
還有南太湖、墨水湖、換子湖……一個又一個湖泊公園從讓余敏筆端靚裝走出,他很得意自己當初的選擇——成為一名園林設計師,有機會恢復幾乎湮滅的武漢濕地,給湖泊披上“綠紗巾”。
“巡湖將軍”楊衛國:
湖泊就像我們的孩子
昨日,見到武漢水政監察支隊隊長楊衛國,他正跟隊里的“戰友”在巡湖。“自家孩子身上長几顆痣,可能說不清。武漢哪個湖有幾個汊,我們可都知道。”
這種功夫,都是跑出來的。監察隊有隊員28名,個個都排了班,保證24小時有人看湖泊。
隊里那台吉普車,每天要跑100-200公里,輪胎上裹滿泥漿。很多湖泊,埋入村莊、街巷,吉普車開不進去,隊員們笑,“單坐‘11路車’”,量遍湖邊每個角落。夏天,頂著烈日,整日走在泛光的湖邊,胳膊能掉幾層皮。
“巡湖非得每天干”,前些年,《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尚未出台。填湖的人猖狂,拉幾十台大卡車,一夜間能填一大片。2005年,湖泊有了法規保護,那些傢伙學會使“巧勁”。
今年,新洲陽邏的柴柏湖發現2起非法填湖,簡直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兩撥村民分別在湖邊築了田隴,圍了一小塊湖,都說,“弄個精養魚池,賺錢吃飯。”
楊衛國解釋:最初,這可能真是個魚池,再後來,養出淤泥,就改種藕,淤泥積多了成了水田,再種地,最後,來了開發商趁勢推一把,乾脆蓋房子。
現在,這兩塊“房苗子”都停了擺,一塊已經恢復湖泊原貌。
“建一湖一景,我們保護湖泊方便多了”。幾年前,為阻止內沙湖被填,相關人員被打斷兩根肋骨。眼下,內沙湖建成了公園,綠茵環繞,填湖的人沒地方下手,隊員比較放心,幾天才去看一眼。
“驚艷一槍”許萍:
湖泊政務要公開
記者 楊菁 實習生 傅詩思
2年前一樁“填湖”疑案,將市政協委員許萍與湖泊拉到一起。昨日,談起武漢建湖泊公園,許萍覺得,“保護湖泊,這是個好辦法。”
2005年,“兩會”會場外,幾位市民攔住了許萍,舉報:有人到張公堤岱家山段取土,趁夜大肆填湖。
當晚,許萍開車摸到工地。“果然熱鬧,近40台翻斗車穿梭張公堤,塵土飛揚。”第二天下午,她派人去工地拍照留據,人家回來說:什麼都沒有。
許萍不信,自己跑了一趟,果真見不到人和機械,現場靜悄悄,那晚的場景仿佛不真實。
通過政協內部渠道,許萍諮詢了相關部門:這裡原為後湖萬畝精養魚塘,沒有列入湖泊保護。
“既然合法,乾什麼鬼鬼祟祟的,肯定有蹊蹺。”過了幾天,許萍晚上去蹲點,守了幾個小時都不見人影。
市政協領導聽說此事,召集市區相關部門負責人,實地勘察。一行人花了整個下午才弄清楚:這些魚塘早被百步亭花園徵用,填塘有合法手續。
為了這件事,許萍一周往江岸跑了4趟,發出倡議:湖泊政務要公開。至今,許萍對武漢湖泊依然關注,類似疑案再沒有發生。
如今,許萍住在常青花園,每天眺望金銀湖,“很美,看著心情都會好。”她的很多朋友也都擇湖而居,“提高生活品質”。
武漢號稱“百湖之市”,現在只剩40多個湖泊,“得加緊保護”。
“武漢湖泊要是都建成公園,會有更多武漢市民享受到水景,多了聚會、休閒的場所。”“大家在公園玩,可同時看護,防止填湖,一舉兩得”。
“護湖少俠”張承建:
忘不了那一湖碧水
記者 吳昊 通訊員 唐聞
冬日暖陽,沿江大道上,36歲的張承建早上剛參加完金銀湖水網諮詢會,下午趕到洪山區政協開會。
“是有點忙”,被譽為“護湖少俠”的張承建行色匆匆:“武漢建40個湖泊公園,前無古人,事情多得很呀。”
張承建,一家水科技公司老總,與水結緣,以湖為友:2003年6、7月份,自籌資金考察“大東湖生態水網”;2004年6月,發起成立“武漢百湖之友清潔發展環境組織”;2005年,以“我的大東湖之夢”榮獲首屆“中國民間環保優秀人物”。
“我在湖南的沅水旁長大,就是水的孩子。”
“高考時我的選擇有很多,但毫不猶豫地填報了水利專業。”
1989年秋,張承建來武漢水利電力學院讀書,“我常在東湖旁騎腳踏車,雙手不用扶把,張開臂膀,湖風拂面,那種感覺,別的城市都找不到”。
在武漢多年,一直四處奔走,推進湖泊清潔發展。張承建說,“1+8武漢城市圈裡的湖泊,1/3以上我都去考察過”。
成立三年多的“百湖之友”,目前也已發展百餘名會員,多數為環境保護和文化方面的專家,還有大學生環保團體和熱心市民數百人,環保型企業近50家參與其中。“百湖之友”為湖泊治污,臨湖建設,提供免費諮詢,提供新能源發電和循環經濟技術。
令張承建欣慰的是,武漢的政府、市民越來越關注湖泊,一湖一景、漢陽六湖連通、武昌大東湖生態水網建設、清水入湖,近年湖泊治理真正呈現大手筆。
“江湖連通的生態水網離我們近了,‘百湖之友’會繼續工作”。
“慧眼識湖”喻惠平:
尋找鬧市的桃花源
通訊員 耿靜
蝴蝶谷、生命之源、聖樹之聲、石溪三聯、童灣……這些詩意的景點點綴著沙湖公園,水面上的遊艇碼頭、方舟廣場、曲橋、長廊,水岸上的休憩長凳、“薩克斯”黑人雕塑、“高爾夫”擊球背影、張拉膜藝術亭、高低錯落的苗木石堆,在沙湖公園1200米的沙湖湖岸線上,透著休閒氣息,歡聲笑語時時可聞。
曾幾何時,這裡還是一片荒原之地,人稱“城市背後”,沙湖湖水高營養化,接近“不可接觸”水質。
福星惠譽公司總經理喻惠平偏偏喜歡,舉牌以當時“天價”的8億元拿下沙湖周邊約8公頃地塊,人們開始注意這個幾乎忘掉的內環線中最大湖泊。
兩年後,武漢決定興建沙湖公園,喻惠平積極協調,一次次拍板,公司為工程墊付資金。
2006年4月,沙湖公園建設完工,僻壤之地變成都市水景公園,喻惠平把家安在水岸星城。
昨日,水岸星城的業主王曲波先生說,他是看著沙湖一天天變美變好的,多年前這裡只有一片毫無生機的湖水和如人高的野草,沒有人願意來,而現在,他和家人幾乎天天到沙湖邊散步,沿著摺尺曲橋走一走。他相信,沙湖將來會媲美東湖。試想,車在鬧市里開著偶然一拐就進了另一個世界,大氣、寧靜,道路寬敞、鳥語啁啾,心情的轉換不亞於武陵人誤撞桃花源。在等待入住的那段時間裡,他經常驅車到沙湖公園坐一坐,看著公園裡三三兩兩的人們,他很享受這種悠閒的溫馨。
/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