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光緒26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占北京,聯軍統帥瓦德西(VonWaldersee)把許多戰利品從中國帶回柏林,其中包括了數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這些炮後來變成德國《威廉梭收藏館》的重要展品。1930年,德軍擴張軍備,熔部分火炮,逃過此劫的炮被轉到英國成為私人收藏,1994年奇美購得兩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炮,並展示於博物館外草坪上,是研究古代火炮的最佳素材。
造炮歷史背景
平定“三藩之亂”清初,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鎮雲南、廣東、福建,擁兵自重,形成割據勢力。魏源《聖武記》載:“朝廷終不奪我滇,益固根蒂,為不可拔,踞桂王五華山舊宮為藩府,增崇侈麗,盡括沐氏舊庄七百頃為藩莊。……尚可喜老病,以兵事屬其子之信,以酗虐橫於粵,耿精忠以稅斂暴於閩,皆為三方患。”《清聖祖實錄》云:“朕以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馴致不測”,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十一月,三藩中勢力最大的吳三桂叛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次年,稱周王。先後奪占貴州、湖南、四川。十三年,耿精忠謀反,攻入浙江、江西,十五年尚之信(尚可喜子)接受吳三桂的“招討大將軍”印,也回響三桂。《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八載:“康熙十三年,陝西提督王輔臣叛應吳三桂,”其他地方與吳三桂素有聯繫的漢將也紛紛附逆,很快占據江南六省及陝、甘等地。這就是史稱的“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爆發後,康熙皇帝決定用武力平叛。他一面調派八旗勁旅前往荊州,阻截吳軍渡江,一面發兵江西,切斷吳、耿會合之勢,並在兗州、太原屯駐重兵,作為調遣軍力應援各方的機動力量。周密的戰略部署,使戰局得以暫時穩定,但各個戰場的清軍卻難以進取。其原因是這幾支叛軍原為清軍精銳部隊,魏源《聖武記》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記》載:吳三桂“專制滇中十餘年,日練士馬,利器械”,面對嚴重形勢,康熙皇帝意識到必須重視武器裝備的製造,特別需要多制輕便火炮,俾越山渡水以利行軍之用。
銘刻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尾端用滿、漢文銘刻:“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鑄造,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用藥十斤,生鐵炮子二十斤。星高六分三厘。製法官南懷仁、監造官佛保、碩思泰,作官王之臣,匠役李文德、顏四。”炮名為康熙皇帝欽定,時共鑄制61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展示
南懷仁生於1623年10月19日,字勛卿,一字敦伯。比利時人,康熙初來中國傳教。《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二載:“時湯若望方黜,楊光先為監正,吳明火亘為監副,以大統術治歷,節氣不應,金、水二星躔度舛錯。明火亘奏水星當見,其言復不售。乃召南懷仁,命治理曆法。南懷仁劾光先、明火亘而去之,遂授南懷仁監副”。康熙八年三月,以推歷正確,上命禮部詢欽天監官,九年六月,南懷仁改造觀象台儀器,十二月,儀器成,擢南懷仁監正。
為平叛“三藩之亂”,從康熙十四年至六十年,清中央政府所造的大小銅、鐵炮達905門之多,而其中半數以上是由南懷仁負責設計監造的。《熙朝定案》和《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載南懷仁造炮513尊。加之徐日升、安多合著的《南先生行述》載,南懷仁共造炮566尊。
南懷仁康熙二十七年卒,謚勤敏。他是唯一身後享有諡號的傳教士。這與他在康熙朝鑄造火炮的歷史功績有關,康熙帝在南懷仁死後曾說“自吳三桂變亂以來,製造炮器有他的軍功”。
火炮分析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製造,據《欽定大清會典圖·武備》載:“二十八年造者二,一曰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前合廾後微豐,底如竹節。重自三千六百斤至七千斤。長自九尺六寸至一丈一尺一寸。雜鍥花文、蕉葉文、回文。隆起十道。皆鍥星文。近口為照星,底左右鐫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鑄造武成永固大將軍。用藥十斤,生鐵炮子二十斤,星高四分九厘。製法官南懷仁,監造官佛保、碩思泰,作官王之臣,匠役李文德、顏四,清、漢文。小者受藥五斤,鐵子十斤,載以四輪車,轅長一丈五尺,鐵環七,餘俱如神威大將軍炮車之制。”又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工部·軍火·鑄炮》載:“二十八年,造大炮六十一位。欽定名為武成永固大將軍。重自三千六七百斤至六七千斤,長自九尺七寸五分至一丈二尺,膛口自三寸八分至四寸九分,用鐵彈自十斤至二十斤,火藥自五斤至十斤,鐵軸炮車均全。”查考《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也有同樣記載。圖樣
《欽定大清會典圖·武備》刊有南懷仁設計此炮圖樣,與端門西廣場陳列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相似,炮身前細後粗,有八道寬箍,每道寬箍由數道細箍組成。炮尾有蓋如覆盂,上有球形尾珠,中部兩側各有一炮耳橫出,藉以安在炮車架上。端門西廣場陳列的火炮上銘刻“星高六分三厘”,與《大清會典圖·武備》載“星高四分九厘”,只是“星”高了一分四厘。其次是火炮重量差距較大外,其餘均在文獻記載的範圍內。實測此炮有關數據為:炮口內徑15.5厘米,炮口外徑46.15厘米,炮尾底徑52.87厘米,炮長362厘米,膛深330厘米,炮體估重約4噸。炮車輪徑120厘米,輪寬15厘米。原炮車已殘損,陳列的炮車與圖二對比,實為炮車的後半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一尊。構造
該炮屬前裝式火炮,即火藥與彈丸由炮口直接裝入,採用火繩點火,炮管內無膛線,為滑膛火炮。炮體為銅製,中部稍後兩旁置耳軸,用以支撐、平衡炮體和調整俯仰角度,增強火炮殺傷範圍及火力機動性。該炮原藏於北京東交民巷德國大使館內,1946年由北平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從該使館運回收藏,直到1999年才在端門西廣場陳列,與觀眾見面。在61尊大炮中,除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一尊,和《中國火器史》載日本的箱崎八幡宮也藏有一尊外,其餘下落不明.
價值
這尊火炮迄今已有317年的歷史,它體型碩大,花飾精美,代表了當時鑄造火炮的最高水平。體現了南懷仁與中國工匠的高超技藝與才智,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