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鎮

武宣鎮

武宣鎮是武宣縣城所在地,全鎮總面積194平方公里 ;轄6個社區居委會,17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鎮常住人口77632人,家庭戶數20400戶,家庭戶總人口69709人。全鎮耕地面積75893畝,其中,水田16339畝,旱地59554畝。武宣鎮交通便利,209國道線、323省道線縱橫交錯,桂來高速公路於2015年4月20日全線通車,柳武高速也將於2015年10月通車;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黔江河繞縣城而過,常年可通航1000-2000噸的貨船。全鎮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和微波電視、村村通等級路,路面硬化率87%。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 武仙縣官府議將縣城遷移高立(今武宣鎮),並開始動工築土城。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大建城廓官署衙門。宣德六年(1431年)縣城移至高立(今武宣鎮),並改為武宣縣。

清朝雍正八年,武宣縣編戶六里,今武宣鎮屬在廂里、少部分屬古豪里、西鄉里

清朝宣統元年,武宣縣撤六里劃分為9個區,今武宣鎮屬城廂區,城廂區轄城廂鎮、中和圩和70個村。

民國22年,武宣縣重新劃分為北河區、南河區,今武宣鎮分屬北河區城廂鎮、南河區馬步鄉。

1949年12月1日,武宣縣全境解放,1950年3月,全縣劃分為東鄉、二塘、黃茆、桐嶺4個區和城廂鎮;武宣鎮分屬城廂鎮、桐嶺區(後改南河區)馬步鄉。

1952年9月,武宣縣與象縣合併為石龍縣,今武宣鎮分屬二塘區武宣鎮、桐嶺區馬步鄉。

1958年1月,撤區建鄉,今武宣縣分屬武宣鄉、統安鄉(4月改為馬步鄉)。

1958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化,武宣鄉、馬步鄉分別改為武宣人民公社、馬步人民公社。

1961年,武宣人民公社恢復為公社級的武宣鎮。馬步鄉不變。

1962年3月29日撤銷石龍縣,復置武宣縣。同年9月,改公社為區建制,全縣劃為8個區,今武宣鎮分屬武宣區和祿新區。

1969年1月,全縣8個區改為8個人民公社。

1980年4月,恢復公社級的武宣鎮。

1984年10月,撤消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今武宣鎮的馬步區域屬祿新鄉。

1987年9月,劃祿新鄉、桐嶺鄉部分村,設立馬步鄉。

2005年6月,撤消馬步鄉併入武宣鎮。

行政區劃

1984年10月,撤消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街道委員會、生產大隊改為居民委員會、村公所。武宣鎮轄東街、上南街、下南街、西街、北街、河邊街6個居民委員會,洪師、大嶺、清水、長壽、陳家嶺、武南、武北、對河、草廠、大祿10個村公所;馬步鄉管轄馬步、雅村、官祿、統安、回龍、橋鞏、河耀7個村公所。

1996年9月,各村公所改為村民委員會

2002年撤銷武宣鎮6個街道居民委員會,成立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南河6個社區

2005年6月,撤馬步鄉併入武宣鎮,鎮轄17個村民委和6個社區,17個村民委共有52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於武宣縣中部,是縣城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全鎮總面積194平方公里。東至盤龍村,界三里鎮,西至古眼村,界祿新鎮,南於雅村, 界桐嶺鎮,西北接來賓市興賓區南泗鄉,北至平車村,界二塘鎮。 黔江河由西北向東南穿過鎮境,將武宣鎮分為南北兩片,黔江河北屬丘陵平原區,黔江河南屬山地區,土壤多為 紅泥土和棕色土。

氣候溫和,1月均溫11.4℃,7月均溫28.9℃, 年均溫21.1℃。年降水1291.7毫米。全年無霜期329天。

自然資源

鎮境內儲藏有錳、滑石、重晶石 等礦產資源。

人口民族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武宣鎮全鎮常住人口為77632人,家庭總戶數為20400戶,家庭戶總人口為69709人。

鎮境內主要居住壯、漢兩個民族,語言主要是漢語西南官話桂柳片武宣話、壯話紅水河土語、漢語國語、客家話、伢話。

政治體制

中共武宣鎮黨委書記: 王海科

武宣鎮人民政府鎮長: 雷永傑

經濟概況

2014年,全鎮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8億元,增長8.57%;財政收入2.257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億元,增長7.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穩步增長。

2014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3.84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118%;甘蔗種植面積6.1萬畝,預計,2014/2015榨季全鎮進廠原料蔗達28萬噸;紮實推進“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落實“雙高”建設基地並連片種植甘蔗1519畝;積極推廣甘蔗品種改良和生產全程機械化、實行土地流轉和運用液態生物有機肥噴淋甘蔗技術,甘蔗品種改良面積已達2.5萬畝。

社會事業

2014年,抓好城東新區、宏林木業、東昇紙業、納米碳酸鈣、白雲石加工區、鑫廣安飼料公司、碼頭、台灣產業園、地產集團項目、高速路重大項目的征地搬遷建設工作。宏林木業、東昇紙業、納米碳酸鈣項目征地任務按期完成並相繼開工。全鎮共完成重大項目征地2330畝。

2014年,城東新區征地搬遷和建設工作的瓶頸問題有效解決,95%的農戶簽訂了搬遷協定,新區累計征地5300多畝,完成遷墳446座。六個安置區共建成安置房1047間(份),共組織了兩期14批次的分房活動,已順利將1013間(份)安置房分給搬遷民眾,安置率完成率達100% 。新區“五橫四縱”路網已貫通,新區路網已現雛形。教育、衛生等公共項目相繼開竣工。第四國小順利招生開學,裕達綠水仙城商居樓盤和聖庭豪湖商居樓盤競相開盤,新區人居和商業樓盤建設如火如荼,人氣不斷聚集。

2014年,全鎮完成就業培訓220人次,完成任務147%;完成新農合收繳37161人,完成率100%;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770人,完成任務的80%。

2014年財政獎補資金627萬元共實施23個項目。完成村級道路硬化13公里,水利渠道3公里;太陽能路燈安裝120盞;完成對河雙獅屯、馬步大山村、橋鞏村人飲工程3個,解決1963人飲用水問題;完成沼氣池建設55座,完成年度任務的183%;落實農村危房改造118戶,完成率100%;完成“千萬珍貴樹種送農家”活動4000株的送苗任務;發放退耕還林、農資綜合補貼、糧食直補等各類補貼總計667.14萬元,受益農戶6837戶;發放救災糧6000公斤;為年滿60周歲城鄉居民發放基礎養老金,為參保人員繳費提供財政補貼。

風景名勝

八仙天池

武宣鎮 武宣鎮

“八仙天池”(又稱:“八仙山”、“八仙寨”),是全國三個天池之一,1988年經自治人民政府批准,列為自治區級風景名勝開發保護區。位於武宣鎮南6公里的大山峽村八仙山。山體呈圓形,面積2平方公里,山體313米高,四周環列八座山峰,在高出地面127米的山腰中有一池天然碧水,似“八仙托玉盤”,故稱:“八仙天池”。天池長約150米,寬100米,水深10米。又名:“八仙潭、龍潭、仙湖、神秘湖”。八仙山四周空蕩,雨不盈,旱不闊,水清無塵,味甘可飲

五馬攔江

武宣鎮 武宣鎮

五馬攔江,位於武宣縣城南郊,黔江南岸有5座弧列的山巒,活似5匹駿馬,將黔江截攔,強令黔江水繞東流,氣壯山河,江山輝映,景色迷人。在5匹駿馬之間,聳立一座竹筍狀的文筆峰,面對江中200餘米長的橢圓形沙洲,俗稱:“古磧灘”,是武宣縣老八景之一—《古磧鐘聲》。昔日江水擊洲,聲如鐘鳴。

馬鞍山公園

武宣鎮 武宣鎮

馬鞍山位於縣城的中心地帶,因為形狀極其像馬鞍而得名。馬鞍山是石灰岩構成的,山上面的樹不多而且樹比較矮。在山上可以看到縣城的全景。馬鞍山被合理地改造成為人們的休閒娛樂的場所。娛樂內容豐富,包括民間歌曲演唱,各種球類運動,交際舞,兒童遊樂設施等等。由於馬鞍山有防空洞,曾經是戰時的避難所。馬鞍山是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地方,所以人們對馬鞍山有一種依戀之情,居民對馬鞍山保護得很好。馬鞍山環境優良,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項目都發展得很快,人民的對文化的需求到了很好的滿足,馬鞍山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武宣的地標。

文廟

武宣鎮 武宣鎮

文廟,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又名“黌宮”、“孔廟”。位於武宣縣城南街一巷,是廣西僅存兩座專門祭孔的廟宇之一,武宣縣最早興學立教之地(不久也將成為華南著名的旅遊勝地)。始建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距今已有560多年歷史。199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人士捐資,共投資2500萬元修復和完善,已經完全恢復原貌。文廟座北朝南,磚木結構,朱紅粉牆,占地5000平方米。布局講究,中軸線由欞星門、狀元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組成,還有禮門、義路、戟門、左右廂房、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東西兩廡、東西齋和武皇殿等附設建築,富麗堂皇,具濃郁的嶺南地方古代建築風格。其結構、傳統風格、民族特色、工藝水平有一定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主要景觀有:欞星門、狀元橋、大成門、樂舞台、大成殿、孔子塑像、崇聖祠、尊經閣、明倫堂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