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漢簡
正文
中國甘肅省武威市漢墓中出土的簡牘。統稱武威漢簡。包括《儀禮》簡、王杖詔令簡和醫藥簡牘等。《儀禮》簡 1959年出土於武威磨嘴子6號漢墓。計有《儀禮》簡469枚,其他日忌雜占簡11枚。《儀禮》簡分三種:甲本木簡398枚,每枚長55.5~56厘米,寬0.75厘米,包括《士相見》、《服傳》、《特牲》、《少牢》、《有司》、《燕禮》、《泰射》7篇。乙本木簡37枚,每枚長50.05厘米、寬0.5厘米,內容僅《服傳》一篇。丙本竹簡34枚,每枚長56.5厘米、寬0.9厘米,內容僅《喪服》一篇。
《儀禮》簡除《服傳》外,略與今本經文同,抄寫年代當在西漢晚期,下限為漢成帝河平年間。甲、乙本《服傳》為《喪服》單傳,或說宗於秦始皇焚書前之古文本;丙本《喪服》為單經,未附傳文,宗於昭、宣之世夏侯勝、蕭望之傳授的《喪服經》別行之學。表明西漢時經文和傳文各自單獨成書,分別流傳,有異於後世的經傳合編。《儀禮》簡是迄今所見《儀禮》一書的最古寫本,是經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在版本校勘上有較高的價值。
王杖詔令簡 1959年武威磨嘴子18號漢墓出土,計木簡10枚,史學界稱之為“王杖十簡”。簡長23.2~23.3厘米,寬約 1厘米。簡文記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幼伯受王杖事,錄有西漢本始二年(公元前72)和建始二年(公元前31)詔令。出土時簡次已亂,對10簡的排列順序曾有爭議。1981年武威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又徵集王杖詔令簡26枚,據說亦出土於磨嘴子漢墓,每枚長23.2~23.7厘米,寬0.9~1.1厘米,背面都有編號,今見“第一”至“第廿七”,中間缺“第十五”,簡次順序明確,內容包括建始元年(據“王杖十簡”,或為建始二年之誤)、元延三年(公元前10)關於高年授王杖及關於汝南郡王安世等坐毆辱王杖主棄市的詔令。上述詔令涉及對高年鰥寡殘疾人的優撫,是研究漢代養老制度的重要資料。
醫藥簡牘 1972年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計木簡78枚,每枚長23~23.4厘米,一類寬 0.5厘米,另一類寬1厘米;出土木牘14枚,每枚長22.7~23.9厘米,厚0.2~0.6厘米。簡牘內容涉及臨床醫學、藥物學、針灸學等。臨床醫學方面,有對疾病症狀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記載以及治療方劑。方劑有“治傷寒逐風方”、“治久咳逆上氣湯方”、“治金創止痛方”、“治婦人膏藥方”、“治目痛方”等30多種,涉及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針灸科等。藥物學方面,列舉了 100多種植物、礦物藥,並且詳盡地記載了這些藥物的製作、劑型及用藥方法等。針灸學方面記載了三里、肺輸、泉水等穴位及用針方法、禁忌等。這些醫藥簡牘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特別是漢代醫藥學的重要資料。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武威漢簡》,文物出版社,北京,1964。
武威縣博物館:《武威新出土王杖詔令冊》,《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漢代醫簡》,文物出版社,北京,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