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武威市磨嘴子出土,漢代,縱56.5厘米。甘肅省博物館藏。內容補充
學術瑰寶——《儀禮》簡1959年在磨嘴子的一座土洞中發現了一批《儀禮》簡,共469簡,27298字。這批漢簡,除少數竹簡以外,絕大部分是木簡,用松木製成,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據考證,這批簡冊在入葬以前不是為殉葬而寫的,而是墓主人平時誦讀的經書,其中一枚後有“河平□年四月四日諸文學弟子出谷五千餘斛”一行。“河平”為西漢成帝年號,即公元前28~25年。這說明墓主人生活在成帝年間,他本人可能是所謂文學弟子或文學弟子的老師。這批竹簡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包含9篇《儀禮》的手寫本經書,內容包括今存《儀禮》11篇中的7篇,為研究漢代簡冊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同時,由於它不是散亂的殘簡令札,而是完整的書冊,是西漢經書的樣本,在我國所有出土的簡牘中,保存最完整,大多數本色、墨跡如初,雖稍有殘損,但每一篇首尾俱全,保存了原書的編題、尾題、頁碼和順序,對研究漢代經學和《儀禮》的版本具有重要價值;另外,此簡字型已擺脫了篆書框架,筆勢流暢,工整秀麗,具備了成熟漢隸的氣質,被當今書法家奉為奇珍異寶,也是研究書法藝術的第一手資料。?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從甲骨文、金文到古代印刷術,再從傳統印刷技術到光電信息技術,其間走過了一段漫長的歷程。簡牘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一朵奇葩,在人類文明史上產生過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在筆墨誕生之前,漢字的書寫工具主要是能夠在龜甲獸骨和金石上鏤刻文字的金屬刻刀,漢字的載體只能是龜甲、獸骨、青銅器和石頭等,文化的傳播極為有限。筆墨誕生之後,隨著書寫工具的改進,縑帛和竹簡木櫝等更為方便、實用的文字載體也便產生了。簡是削製成的竹片;牘是削製成的木片,也叫札。二者統稱簡,用來書寫文字。人們把文字刻在簡牘上,用繩子連線起來,當時叫“簡策”。這種書籍製作方便,比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銅器上前進了一大步。絲織品發明以後,人們把文字寫在帛絹上,名叫“帛書”。後人用“竹帛”代表史冊和書籍。由於竹木比金石、甲骨便於書寫、運輸、閱讀和保存,又沒有縑帛昂貴,所以從西周至魏晉之際在造紙工藝改進前後約1200年期間,簡牘就成為漢字的主要載體。隨著文明的進步,這些曾經記載古代文明的簡牘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沉睡湮沒於黃沙古墓中,從人們的頭腦中漸趨遺忘,只有在“捉刀代筆”、“韋編三絕”、“刀筆吏”這些詞語中才能約略捕捉到有關它的信息。自1900年開始,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敦煌一帶從事考古探險活動,從敦煌漢長城的一個烽火台旁發現了近千枚漢簡。1914年,著名學者羅振玉、王國維通過多種渠道將這批漢簡影照並加以分類考釋,定名為《流沙墜簡》正式出版,在考古界引起轟動,這是我國學者研究漢簡的開山之作。之後,經過多次發現,在敦煌一帶共出土漢簡17480多枚。後來又在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一帶又先後發現了大批漢簡約32000多枚,於是《居延漢簡》馳名中外。目前,全國共出土不同歷史時期的竹木簡牘6萬多枚,其中甘肅5萬多枚(包括居延漢簡在內),其餘主要分布在湖南長沙、湖北江陵、山東臨沂等地。甘肅是最早發現簡牘的地方,數量眾多、保存完好、內容豐富,構成中國簡牘學的主體。
涼州漢簡
從數量而言,趕不上居延、敦煌、長沙等地,但從價值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王杖簡是漢代的養老法律。在漢簡出土的同時,也出土了漢代鳩杖,使這一法律有了系統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尚齒敬老在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歷史,斑鳩是尚齒敬老的象徵物。古代的養老制度主要內容包括:設公宴給老人以很高的禮遇;頒布有關養老的法令和待遇;朝廷給年老者頒發鳩杖(同王杖、玉杖)等。漢代的養老禮一年舉行春秋兩次,不像先秦時代那樣向70歲高齡的老人奉獻斑鳩作為禮物祝願其長壽,而是在賜給他的王杖上雕刻斑鳩的圖形(即鳩杖)。李白《白鳩辭》“天子刻玉杖,鏤形賜耆人”即說此事。斑鳩被認為是孝敬之鳥,又寓意長久(鳩、九、久同音),加上傳說中它對漢高祖有救命之恩,所以漢代既有正旦放鳩的規定,又通過賜鳩杖繼承了先秦的尊老傳統。對此,歷史記載和文學作品都有許多描寫,但始終未見實物。涼州出土“王杖簡”及其鳩杖填補了這一空白,解決了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史料價值不言而喻。中國醫學博大精深
,既是中華民族為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一筆無與倫比的財富。而它的產生過程只見諸於歷史和傳統,很少有原始記錄。涼州醫藥簡所載方劑是普通醫生臨床實踐的真實記錄,具有很強的可信性,既豐富了中華醫學寶庫,也向世人昭示了我國幾十萬個藥典的形成過程和科學依據,為中華醫學走向世界創造了條件。我國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包括《儀禮》在內的“四書五經”版本眾多,可謂汗牛充棟,尤其是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到漢成帝時,儒家思想已統治近百年,基本上被社會所接受。《儀禮》簡證明,漢代知識分子已把儒家經典作為重要的隨葬禮品,既反映出墓主人對此的痴迷,寄託著某種理想和追求,又道出了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