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武如英,相繼在泰安、萊蕪文藝單位任編劇,1974年調山東省藝術研究所任創作員,1992年離職休養。系山東著名劇作家、副研究員,山東省技術經濟學會副會長,山東劇協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話劇文學研究會會員。主要事跡
20世紀40年代初,武如英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所進行的滅絕人寰的燒殺姦淫搶掠,他像所有有血性的孩子一樣,感到做亡國奴的痛苦與屈辱,便積極地投入了我黨領導的抗日民族解放鬥爭。日本投降後,在村里做教育工作。1951年入泰安中學(泰安一中)就讀。1957年考入山東師範學院(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長期做戲劇創作和戲劇研究。在工作中他認真貫徹黨的“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高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旗幟,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現代化。研究社會,研究歷史,深入生活,力求反映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旋律和現代意識,熱情謳歌真善美,無情鞭笞假醜惡,銳意進取。其間有不少優秀作品問世。在省級、國家級刊物和出版社發表及出版的作品有:戲曲舞台劇《三定樁》、《陌上行》、《三年清知府》、《梅釵情》;電視劇《西都驚魂》(上下集)、電影文學劇本《綠羅裙》(上、中、下三集);長篇小說《隱落外洋的中國少女》等;文章有:《戲曲發端探微》、《戲曲改革如是觀》、《談“復活”中的人道主義》、《再現獨特的歷史景觀》等等,並有論著《論歷史劇的創作與改編》。與人合作並編創有電視劇32集《響馬傳》、26集《蜃樓志傳》,《梆子戲大辭典》等。《三定樁》在全國曾轟動一時,曾參加了全國調演和廣交會,北京、上海各電視台拍了電視片,上海電影製片廠拍了電影,中央歌舞劇院、北京風雷京劇團及各省不少劇團上演了此劇。此劇曾譯成英文、日文。廣交會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觀看了此劇。《綠羅裙》寫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世界人類文明寶庫所做的貢獻,表現了歷史上炎黃子孫在對外交往中崇高的民族尊嚴和美好情操。1992年1月25日《文藝報》、1992年第4期《文學評論家》等報紙雜誌相繼刊發了專家評論文章。他們稱此為“中外關係的頌歌”,構想和立意“無疑是比較獨特和新鮮的”,具有“特有魅力”。八場戲曲《三年清知府》北京的專家給予了好評,他們認為此劇“結構完整嚴謹,情節剪裁得體,精練流暢,故事性強”,“取得了相當成功”,現已簽約將此劇搬上電視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