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光湯

武光湯

武光湯(1908—1985),原名武興周,山西武鄉縣城關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山西省農業廳廳長,省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副省長和中共山西省委常委、書記處書記等職。1985年4月15日在太原病逝。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武光湯(1908—1985),原名武興周,山西武鄉縣城關村人。1925年在武鄉師範學校讀書時,開始接受反帝反封建新思想,積極參與學生會組織的活動和武鄉縣反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鬥爭。1927年3月在武鄉縣第一國民國小任教。1930年隻身到太原,考入并州大學,專攻法政。1931年冬,因積極參加太原大中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被校方除名。1933年參加反帝大同盟和社聯,並在武鄉舉辦流動圖書館,擔任《武鄉周報》社長。後因秘密印發馬列主義學說的小冊子,被當局抓捕。在獄中,他堅強不屈,保住了革命機密,保護了組織和同志。1935年獲釋。1936年參加犧牲救國同盟會。1937年10月經史懷璧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詳細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武光湯一直戰鬥在太行山上,先後擔任過榆社縣、武鄉縣抗日縣長和太行三專署專員。1941年任武鄉縣縣長時,指揮民兵大擺地雷陣,給“掃蕩”出擾之敵以沉重打擊。他發動各村民眾打窯洞,並與民眾反覆試驗,把抗戰初期的簡易窯洞改造成“拐三彎、設三關、樓上樓、天外天”的戰鬥堡壘洞,把單口洞改造成“住得久,熏不死,能戰鬥,跑得脫”的保險洞。延安《解放日報》曾以《窯洞陣地戰》為題,表彰武鄉人民在抗日鬥爭中的這個創舉。1945年11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成立太行行署,武光湯任秘書長,直接參與太行區的政權建設、土地改革、支前參戰等各項工作。1948年3月調任晉冀魯豫邊區合作廳秘書主任。同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任華北人民政府農業部辦公廳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山西省農業廳廳長,省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副省長和中共山西省委常委、書記處書記等職。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長期主管山西省的財經工作。當時經濟建設受到頻繁的政治運動衝擊,糧、棉、油及其他副食品的供應較緊張,但武光湯不畏艱難,挑起重擔。特別是在三年困難時期,全省庫存糧告急,有人提議將城市居民每月24斤的口糧再減3斤,武光湯否定了這個意見。他召集糧食、商業、供銷部門的負責人制定了幾項應急措施,將全省的鋪底糧壓到最低限度,來維持民眾最低生活急需,並在市場上實行“分值卡”制度。對緩和當時十分尖銳的糧食供需矛盾、平抑物價和穩定市場起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他反對弄虛作假的惡習,1959年有一個縣虛報糧食產量和民眾收入,強迫民眾捐錢獻物,實行高徵購。武光湯察覺後,作了認真的調查,如實向省委作了匯報,果斷地糾正了那個縣的高徵購,並對有關幹部作了嚴肅處理。武光湯對理財之道頗有研究,他一方面強調培植財源,開發財源;另一方面又強調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始終堅持“第一吃飯、第二建設”的支出分配原則。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關4年之久。20世紀70年代初期,下放任長治市革委副主任。粉碎“四人幫”後,復出擔任山西省副省長和中共山西省委書記。1983年任山西省政協主席。從1980年開始,他協助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王謙,組建了山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任副主任,親自組織、部署了全省的地方志編纂工作,主持制訂了《山西省志》編纂方案、行文規範,多次召集省直廳、局負責人,布置修志任務。他對省直各部門、各縣市寫出的方誌初稿均字斟句酌地反覆審閱。1980年至1981年期間,經他審定修改過的稿件達500餘萬字。從1982年起,他與張磐石等組織人員編纂了《太行革命根據地史稿》及太行史料叢書,付出了很大的心血。1985年4月間,他病情惡化,說話十分困難,仍在秘書幫助下為《武鄉縣誌》提出修改意見。1985年4月15日在太原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