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

正蒙

《正蒙》,一名《張子正蒙》,張載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明理學史上不可繞開的人物。他的大多數作品都亡佚了,慶幸的是,《正蒙》一書作為他最重要的作品卻被保存了下來,實為後人的福分。約成書於熙寧九年(1076)。《蒙》是《周易》的一個卦名,該卦彖辭中有蒙以養正語。蒙,即蒙昧未明:正,即訂正。意即從蒙童起就應加以培養。張載說:養其蒙使正者、聖人之功也。書名由此而來。張載《正蒙》一書為其晚年定論之作,完全彰顯他的理論全貌,歷來著述不少,王船山即著《張子正蒙注》,基本上完全繼承並發展張載的氣論哲學體系,船山學堪稱中國儒學史上最後且最大之一家,其思辨力深隧,思想特色鮮明至極,他詮釋全書,視《正蒙》為儒學立論養分之來源,可見該書在哲學理論建構上的深度與強度。比較好的詮譯有周贇著《正蒙》詮譯。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正蒙
張載著《正蒙》的主要目的,是用儒家學說批判佛、道思想,建立氣一元論的哲學體系。他在《正蒙》中,以《易傳》為根據,論證了物質的氣是世界的本原,批判了佛教“以心法起滅天地”、“誣天地日月為幻妄”及老子“有生於無”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從世界觀的高度揭示了佛教唯心主義哲學的實質。《正蒙》提出的“一物兩體”思想,對古代樸素辯證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正蒙》一書所奠定的氣一元論哲學,開闢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發展的新階段。羅欽順、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都繼承和發揮了《正蒙》的思想。
《東銘》和《西銘》原是張載寫在書房雙牖上的兩段銘文,稱為《砭愚》和《訂頑》,後經程頤提議改為《東銘》和《西銘》,編入《正蒙》。《西銘》宣揚儒家的“仁孝”思想,受到程顥、程頤和朱熹的推崇,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
張載逝世後,《正蒙》一書由其門人蘇炳“離其書為十七篇”,分《太和》、《參兩》、《天道》、《神化》、《乾稱》等篇目,刻印流傳,關中一帶幾至“家弦戶誦”。現存最早版本見於宋本《諸儒鳴道集》中。《正蒙》註解較多,以王夫之的《張子正蒙注》最為著名,古籍出版社1956年出版校點本。

圖書目錄

張子正蒙張子正蒙
太和篇第一
參兩篇第二
天道篇第三
神化篇第四
動物篇第五
誠明篇第六
大心篇第七
中正篇第八
至當篇第九
作者篇第十
三十篇第十一
有德篇第十二
有司篇第十三
大易篇第十四
樂器篇第十五
王禘篇第十六
乾稱篇第十七

原文選載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太和。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不如是,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則聖人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徇生執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均焉。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於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於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陰一陽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老、莊混然一塗。語天道性命者,不罔於恍惚夢幻,則定以「有生於無」,為窮高極微之論。入德之途,不知擇術而求,多見其蔽於詖而陷於淫矣。
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縕」,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與!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通]聚(散)[結],為風雨,為雪霜,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教也。

張載

張載張載
張載,字子厚,又稱張子,北宋哲學家、理學家,理學支脈——關學的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同時他又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的表叔,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祖籍大梁(今開封),徙家鳳翔郿縣(今寶雞眉縣)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授祁州司法參軍,調丹州雲岩令。
遷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熙寧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書。次年移疾。十年春,復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同年冬告歸,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明公。此外還有西晉文學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