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塔年代
據光緒元年《正定縣誌》載,該寺建於康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宋金時期大修,明代中期曾予以修葺。清代後期,寺院廢毀,唯塔尚存。由於史料的不足,一直以來,文物界根據塔的結構形式和第一層內壁上正隆六年(l161年)墨跡推斷,該塔為遼金時代遺物。但1997年,國家文物局再次對花塔進行維修的時候,於二層佛龕壁上發現了北宋太平興國二年的題記,由此足可證明,此華塔為宋代遺存。
自然環境
它背靠自東向西連綿起伏的黃伯埡山麓;面對鬱鬱蔥蔥、四季常青的鷂子溝松林。周圍土地開闊平坦,良田沃野相間。過去,一寺的左側是“大拉浪”花園,占地20餘畝,對面是“布拉浪”花園,占地10餘畝。園內蒼松翠柏,白楊雜柳、虬枝橫出,疏密相間,覆蓋其上;涓涓細流,潺潺泉水,滾珠濺玉,時隱時現,迂迴其間。造型奇特,別具匠心的“麻尼”磨端然肅立。五光十色、萬紫千紅的奇花異草,爭芳鬥豔,香氣撲鼻。鵲鳴疏枝,燕舞晴空,置身其間,猶如在畫圖之中。右側是平地兀起,氣勢雄偉的三層碉樓,直插雲霄,使人頓生“壁壘森嚴”之感。對面的東峽河,碧波滾滾,直瀉峽口。過河就是上下兩層的千畝平台,民眾稱其為“鶴子溝台”,與寺門遙遙相對。靜觀碧水東流去,喜聽松濤盈耳來,別有一番風味。寺後一段山巒,奇峰對列,溝壑縱橫,千姿百態,各具風韻。既有遮天蔽日,陰料森肅穆的千年老林,也有刀削斧劈,怪石嶙峋的懸崖峭壁,當你在雲燕霞蔚,雋秀婀娜,色彩繽紛的林間曲徑草地漫步時,那颯颯的天風,呼呼韻松濤,叮咚的泉水,猶如一曲不歇的旋律,讓你若痴若醉,遐想萬端。古人選此地建一寺,實是獨具慧眼.
清初創建
據史記載,廣惠寺創建於清順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喇嘛端智嘉措,法號稱隆巴端智布。當時名為郭莽寺(郭莽,藏語是“多門”的意思)。建寺初,只有顯宗經院,康熙初又設密宗院,遂成了顯、密雙備的寺院。當時和塔爾寺、佑寧寺、隆務寺、夏群寺等齊名,為青海.著名寺院,是敏珠爾呼圖克圖的駐寺,在甘肅、內蒙等地頗有影響。康熙末年有喇嘛700餘名,經堂、僧舍600餘間。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和碩特部羅布藏丹津附同準噶爾部策旺阿拉布坦反清,寺僧在個別上層喇嘛唆使下,援助叛兵,遂“使修行之區,轉為藏奸之藪”。年底,清將年羹堯、岳鍾琪收復西寧、大通,破廣惠寺,殺廣惠寺法台卻藏活佛等大小僧眾700餘,毀聖塔,焚燒佛殿、經堂。雍正十年(1732)清政府撥銀10萬兩,令其修復,並賜題“廣惠寺”。這樣,一度衰落的廣惠寺又恢復興旺。乾隆年間,敕賜“法海寺”匾額一面。
清中後期
乾隆四十七年,敕賜“大利進殿”匾額一面。同治五年(1866),又遭到第二次劫難,和卻(朝藏寺、二果隆寺(佑寧寺)均毀於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籌劃重修,重建工程始於光緒初,歷時三年,共費銀57000兩,修築僧舍500間以及大經堂、五層木結構大樓、廂房等。大殿飛檐翹角,丹棟虹梁,迴廊畫壁,十分壯麗。僧舍、廂房小巧玲瓏,新穎別致。
民國初年
民國初年,有僧眾700餘人,經堂、僧舍600間,附有祁家、龍曲、松番、朱固、班固、多家、洞塔、張家八寺和興馬、向化、新順、歸化、那龍五族,共管轄僧俗民眾6000餘。寺內設有參尼札倉(顯宗經院)、居多巴札倉(密宗上院)、居梅巴札倉(密宗下院)、迪科日札倉(文學、天文學院)、曼巴札倉(醫學院),有固定活佛管理的12處“拉浪”、大拉浪由寺主敏珠爾管理,布拉浪由顯靈佛管理。
廣惠寺
大僧官曹通溫布於清乾隆元年(1736)被補授第一位大通川土千戶,到民國20年(1931)國民政府下令改土歸流止。五族土千戶共歷二十二任,管理五族民戶約400餘戶。清代該寺領地包括今大通、門源、祁連、互助四縣的東峽、朔北、向化、寶庫、樺林、南門峽、克圖、仙密、朱固等地,東西長約200里,南北寬約30里,耕地達4萬畝,牲畜有羊1500多隻,牛300餘頭,馬120餘匹,駱駝20餘峰、林產約35000餘田。每年正月十五、六月十五有兩次大型的“觀經”活動,四月和九月也舉辦“觀經”。宗喀巴誕生和圓寂之日以及年終還舉辦“法會”.六月“觀經”規模甚大,屆時舉行“賽馬會”當地各族民眾前來瞻仰,不少信教民眾還燒香叩頭,頂禮膜拜,以析四季平安、人壽年豐 。
解放前夕,廣惠寺備受侵奪排擠,僧眾減少到250名,活佛10人,拉浪管家13人,乾巴5人,大管家祁旦增,千戶阿安珠。共有經堂6所、僧舍420餘間。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惠寺僧眾為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建設新生活曾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受到了黨和政府的表彰和廣大人民民眾的好評。但也未能倖免十年動亂的浩劫其所有經堂、僧舍拆毀一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輝照耀下,這座松林古剎又有了新的生機。1981年寺院正式開放,不少僧眾開始回寺,新建了僧舍、經堂、廂房等。不少珍貴文物如“永樂八年二月初一日大明皇帝頒賜灌頂圓頂修淨慧大師大國師孛索隆逋瓦桑兒加領具……衣料等的聖旨一軸”、“法海寺”匾額一方、九世班禪大師至廣惠寺弘法時寫給廣惠寺藏文長掛軸三幅、敏珠爾“淨明禪師之印”和廣惠寺全景照片及僧舍、經堂、照片等,光彩煥發,又與廣大僧俗民眾見面了。廣惠寺自第一世敏珠爾活佛作為寺主至第八世敏珠爾圓寂共轉八世,期間37年沒有寺主。廣惠 寺僧眾從1994年開始提出要求並逐級上報了《關於尋訪敏珠爾第八世轉世靈童》的專題報告。1995年7月13日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務局以青宗字(1995)第018號文批覆,“同意尋訪第八世敏珠爾活佛轉世靈童。”首先成立了活佛轉世領導小組、活佛轉世指導小組和靈童尋訪小組,並按活佛轉世的有關檔案規定和儀軌,確定了尋訪靈童的方向、屬相、年齡、範圍等事宜。1995年10月4日上午在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按照佛教儀規, 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青海省佛教協會會長、省政協副主席、塔爾寺寺主阿嘉·洛桑圖旦久美嘉措(呼圖克圖)主持舉行了“金瓶掣籤”儀式,認定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多隆村牧民桑傑尖措和南措吉之子洛桑華旦益西為大通廣惠寺第八世敏珠爾活佛的轉世靈童,屬雞,時年15歲。
現狀
,1995年11月14日上午11時,九世敏珠爾活佛坐床典禮在廣惠寺大經堂舉行。省民委、西寧市政府、市政協、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局、貴南縣民宗局、互助縣民宗局領導及縣幾大班子領導,縣直各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到寺致賀。來自海北、海西、海南、海東部分縣鄉的萬餘信民參加了這一佛門盛事慶典活動。
九世敏珠爾活佛駐寺以來,寺院名聲日趨擴大,香火旺盛,寺院僧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1998年7月10日縣直有關部門積極籌措資金6.3萬餘元(寺院自籌2.3萬元),在原寺院大門口246米處 修建了兩座寶塔,塔身高為8.9米。一座命名為“菩提塔”為四方型塔;一座命名為“殊勝塔”,為圓型塔。
立碑
為增進民族團結,恢復寺院本來歷史面目,在縣文化局、民族宗教事務局的支持下,1999年7月23日籌集4000餘元資金重新建樹了清雍正敕賜廣惠寺碑和重建清雍正勒
華塔結構
華塔由主塔和附屬小塔構成,全用磚砌。主塔底層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狀小塔,小塔環抱主塔,高低錯落,主次相依,精巧華麗,壯觀秀逸。
主塔是一座樓閣式建築,通高31.5米,共分四層,各層檐下均配置華麗的磚仿木構斗拱。一至三層平面作八角形,底層中部磚制斗拱,北側辟一券門。二三層均設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門外,還在各側面雕以斜欞假窗、方形佛龕。第三層平座甚大,而塔身顯著縮小,檐上拐角處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層。第四層平面略呈圓形,外觀如同一圓錐體。這是塔的主要部分,也是塔的精華所在,其高度約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圓錐體內檐塔室供奉兩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線為中心,交錯彩塑菩薩、力士、禽獸、獅、象以及樓台亭閣等形象,題材廣泛、構圖新穎、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其中,尤以動物造型最為逼真,兇猛的獅子、傈悍的大象、欲躍的青蛙,無不生動傳神,活靈活現。第四層周身如同一組雕塑藝術群,五光十色、光絕奪目。該層上端以磚刻制斗拱橡子、披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則冠以八角攢尖形塔剎。
塔身一至三層設定階梯,酷暑季節,遊人登臨第三層平座,頓覺涼風習習。清乾隆帝曾先後兩次來此拈香禮佛,臨塔觀景,並乘興揮毫,題額作詩。
廣惠寺華塔因其上半部裝飾巨大的彩色壁塑,造型古樸而雄奇,華麗而生動,不僅是我國華塔中最優美的代表,也是我國磚塔中造型最為奇異、裝飾最為華麗的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華塔是我國絕無僅有的稀世珍寶。
華塔地址
廣惠寺華塔坐落在河北正定縣城內生民街路東高阜之上原來的廣惠寺內。 今天只有華塔聳立,寺院早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