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失

孔子曰:“眾善焉,必察之;眾惡焉,必察之。 ”《易》稱:“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論語上說:名聲不正,他的言論就不容易施行。

《正失》是《風俗演義》里的一章。

原文

孔子曰:“眾善焉,必察之;眾惡焉,必察之。”孟軻云:“堯、舜不勝其美,桀、紂不勝其惡。傳言失指,圖景失形。”眾口鑠金,積毀消骨,久矣其患之也。是故樂正後夔有一足之論,晉師己亥渡河,有三豕之文 ,非夫大聖至明,孰能原析之乎?《論語》:“名不正則言不順。”《易》稱:“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故糾其謬曰《正失》也。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說是善良的人,必須要親自考察(然後評判);大家都說是可惡的人,(也)必需要親自考察(然後評判)。孟子說:堯舜是最美好的人,桀紂是最惡的人。傳言失去了本要指向的東西,圖畫也丟掉了原本的形貌。人言可畏,眾口如一力量巨大,時間長了必以之為患,所以就有了樂正氏的後人只有一隻腳的說法,晉國軍隊以渡過河水,就有了三豕涉河的典故(這個剛查了一下,是一個警示人們的典故),有誰能夠給眾人分析出事情的原本嗎?論語上說:名聲不正,他的言論就不容易施行。周易上稱:開始的時候失去毫釐,到頭來就會謬誤千里。所以說糾正了謬論就叫做更正了過失啊。

出處

《風俗通義》東漢·應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