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zhǐ zú zhī jiè
【釋義】止:停止;戒:戒心。知道滿足,適可而止的戒心。
【出處】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因贈粲詩,要以歲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
【示例】《宋史·聶冠卿傳》:“禹錫迂陋,不知止足之戒,取譏當世。”
相關詞條
-
具足戒
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為這些戒律與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稱具足戒。關於具足戒的條目,雖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內容是相同的。具足戒是比...
簡介 分類 滅諍惡說 告誡 -
三堂大戒
三堂大戒,亦稱三壇大戒,由“初真戒”、“中極戒”與“天仙大戒”三部分組成。由於受戒道士須經一百天戒期,故又稱“百日圓滿三壇大戒”。《道藏輯要》收錄戒律全...
儀式 初壇 二壇 三壇 發展 -
戒
戒(sãla):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義,通常也指道德規範、好品質、良善的行為、佛教的行為準則等。戒有時也作為學處的別名,如在家學處包括五戒(...
戒(sila) 詳細釋義 基本字義 漢英互譯 典故 -
足自當止
王導④戒⑤之,答曰:“足⑥自當止。 ④王導:當時的丞相。 王導戒之,答曰:“足自當止。
原文 注釋 譯文 練習題 -
戒體
出處: 唐白居易《題道宗上人十韻》:“精潔霑戒體,閒澹藏禪味。” 明汪廷訥《獅吼記·住錫》:“常將戒體薰,看我袈裟不動,蒲團安穩。” 清龔自珍《寒夜讀歸...
基本簡介 參考資料 文獻記載 -
念戒近道
《念戒近道》出自《佛說四十二章經》,這是本經的第三十七章,這一章是說你相信佛的戒律,不論離佛多遠,也都是在佛的面前。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譯者簡介 -
比丘戒
比丘戒,梵語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三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盤之義。又作近圓戒、近具戒、大戒。略稱具...
簡介 經書記載 第十一世 大戒 意義 -
止足第十三
止足篇是《顏氏家訓》里的第十三篇。
作品簡介 作品賞析 作品注釋 作品譯文 作品評析 -
戒疤
燒戒疤,又稱燃頂。受戒時在頭頂上燃上九個或十二個香疤,因為是在受戒時燃的,故稱戒疤,是漢僧受戒的一種標記。燃頂燒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經論作為依據。關於其起...
簡介 引述 歷史起源 規定 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