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人格

次人格

次人格是出自解離症里的說法,就是指一個人在精神分裂前形成的正常人格。一般精神分裂(解離症)會造成第二人格(次人格)取代主人格,甚至永久取代主人格而使主人格沉睡。這時這個人就完全變成另一個人了。當然,也有可能主人格和次人格並存,出現人格切換狀態,但是主人格不能意識到其他人格的存在,但次人格一般可以意識到主人格的存在,並且可以傳遞信息給主人格。這個說法被認為不準確,因為每個人的體內都存在多種人格控制,並非僅僅只是分裂時才能看到,人格分裂只是極端惡化了的表現,而次人格是存在於每個人的人格特徵,只是它更容易存在於潛意識之中,並且多被形容為比較差的惡習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次人格 次人格

次人格是指我們自己某一個部分,各個部分擁有特定的功能、態度或特性,運作方式具別性,極易辨認。舉例來說,你擁有一個能感受或以情緒反應生活的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來自你內心深處某個希望安全感和被呵護的地方。無論你是新生兒、一百歲的老人、或任何年齡層的人,這部份都會永存於你的內心。已經有許多書籍與治療方式特別著重於幫助你熟悉或創造一個健康的次人格。精神綜合、轉換催眠療法、回溯促進、聲音對話、以及內在小孩工作,都屬於這類治療形式中較現代的方法。

體現

從早期開始,與次人格的接觸和次人格的平衡就已經在不同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容格或弗羅伊德“創始”的有關次人格的作品之前,某些美洲及非洲的原住民族、德魯易教(druids)、以及以女神為主的精神傳統和其它文化,就已經認知到尊崇個人內在的多樣性存在的必要。這類需求是透過慶典儀式、個人內省、治療課程,以及醫輪來舉行。所謂的醫輪,是指戶外的某個圓型區域以小石子圍成圓圈,或是以較大的石頭在四個或以上的方位標記。儀式、聚會、和個人的精神活動,有時會在醫輪之中舉行。許多時代以來,人類也設計及穿戴面具,發明化妝品塗在臉上來模仿其它生命體,並借著表演人生階段重大事件的通過禮儀,促使自我不同樣貌的融合與健康。

類型

次人格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與個人性格上的需求或表達有關而發展出來的部分。舉個例子,如果你大量地否定性,可能你就同時有內在過分拘謹者和內在娼妓。這種內心面的發展,是因為你忽略並批判自己某些部分整體和自然的需求,壓抑了這些需求表達的自由。另一個例子是也可稱作內在吹毛求疵者的次人格。如果你被人看輕或在孩童時被過度責罵,這個部分就可能產生。你的部份人格接受了父母和老師的行為,也採納了他們所摒棄的舉動。這些異常的次人格,需要加以治療與教育,以重建你的完整性和自信心。

第二種類型是那些一直屬於你的部份所組成的。這種類型中的四個次人格是:內在看護、內在小孩、內在勇者、以及內在精神。這些次人格的健康狀況在在反應出你的內在與外在生活。你坦誡自發表達情感的自由,執行允諾與承受責任的能力,以及在精神上的連繫性,都可能創造你這些部分的健康或使它們產生不平衡。

已有很多探討關於次人格工作的專書,所以本手冊並沒有納入這方面的所有理論。次人格是個值得讓你更深入討論的龐大課題。然而,最重要的是你要去了解次人格的基本形式,因為工作、光室課程、甚至是基本的靈魂自療過程,都可以透過與你的次人格溝通,以及治療次人格的方式,將最容易加以解決的課題搬上檯面。

區別

主人格與次人格的區別:

次人格 次人格

次人格

人格理論中占據長期控制的主導人格,即主人格,同樣,有主人格的同時還會出現次人格,且次人格包含的範圍相對較廣,從兒童期到成年這段時間,可能出現多種人格,統稱之為次人格,這兩種人格控制是自卑心理學理論的內容。

與強弱兩面性自卑心理不同的是,主人格與次人格為每個人所擁有,即一個人受主人格控制的同時還波及到次人格控制。有人把主人格和次人格分類到人格分裂症當中,這並不是最準確的說法,每個人的體內都存在多種人格控制,並非僅僅只是分裂時才能看到,人格分裂只是極端惡化了的表現,若想根本意義上的祛除這套說法,就拿一個人只能歷經某個時間段的特殊成長環境來看,比如特定人群、場合,時間內,假如做個實驗,把一個嬰兒扔到狼堆里,那么這個嬰兒以後形成的主人格就跟狼性毫無區別,包括他的次人格,因與主人格相近,故這裡直接忽略,在這套實驗中我們發現是能夠祛除掉僅僅只有人格分裂症時才會出現的主人格與次人格這套說法。但事實遠非如此簡單,多數情況下,人的潛意識始終是被壓抑住的,這個點在經歷了人類文明形成過程中才漸漸出現,所謂最原始的意識即潛意識,在壓抑潛意識的同時,人類的顯意識也在不斷起作用,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主人格後所有次人格的產生。我無意用弗洛伊德的意識論去解釋,至少能夠表明,他的意識論對於人類如何產生主人格與次人格及其中的相互關係有著一定幫助。

整合

1、認識惡習:它一定曾讓你獲益。

無論你現在怎么痛恨壞習慣,它一定曾讓你獲益。認識壞習慣的這一特點,是改變它的第一步。

2、接受惡習:它必然對應著一種“次人格”。

(1)惡習的對立面是自控。“自控”的表面意思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發誓改變惡習的人也很容易有這樣的觀念:我必須控制住自己。但這是對自控力的一個最大誤解。當我們說“控制”時,就是將壞習慣當作了自己的對立面或敵人來看待。我們將壞習慣當作自己生命中的一個敵人,發誓要擊敗它。但實際上,所謂的擊敗不過是壓抑。但它有時會被擊敗,但日後它還會發起攻擊。這就好比是彈簧,你壓抑得越厲害,它反擊的力量就越大。這是很多胖子、酗酒者、網路成癮者等人群在改變壞習慣時一而再、再而三失敗的重要原因。

對我們來說,每一個壞習慣都有其好處。不僅如此,實際上,每一個壞習慣實際上都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著我們自己的深層需要。我們必須認識到,每一個人做任何事情最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些深層需要,每一個負面的、損害性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如果認真聆聽我們內心的聲音,你會發現,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為了幫助你更好地生活。當你理解這一點時,就會帶著感激的心去面對你本來仇視的缺點和惡習,開始把它們當作朋友來看待。這時,你就不會再像面對敵人一樣試圖去擊敗它們,而是去接納它,了解它。這其實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你的一個“次人格”。當你這樣做時,這個次人格中所蘊涵的能量就會被我們接受,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當你理解了,接受了,真正的改變才會發生。這個過程被稱為“次人格整合法”。

(2)把惡習當朋友來接納。

次人格 次人格

次人格

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必須在周末寫出報告,否則會付出代價。但你卻呆呆地坐在電腦前,腦子裡空空如也,一個字也不願意敲。你一會兒打開旅遊網站,一會兒打開爬山網站,所有的內容你都看過了,但你還是一遍遍地刷新網頁。你強烈地譴責自己,發誓再也不做這些無聊事了。但過了一會兒,剛寫了幾個字,你又開始刷新電腦網頁了。

那么,換個方式。仔細地聆聽一下你內心的聲音,你會聽見,你心中有一個部分在大喊:你整天做煩躁和勞累的工作,你太需要休息和娛樂了。現在,你要感謝這個“次人格”對你的關心和幫助,告訴它你一定會去。但此時此地,你必須先把手頭的工作完成。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分心的想法不再糾纏你了,它相信了你的承諾。

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內心和諧的人,他們將自己內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當作朋友來看待,這樣每一部分都不會搗亂。這樣的人不是試圖控制或壓制一些缺點,而總能從它們當中找到正面的信息。如果不這樣做,而是整天強迫自己完成這個義務,完成那個責任,那么,一個人就會發展出很多個與自己的主人格相敵對的次人格。從意識上看,這個人似乎很負責,很正常。但從潛意識看,這個人的內心中會有很多衝突。碰到這種情況,就嘗試用“次人格整合法”進行治療。這個方法的宗旨就是:我們生命中的每一部分對我們都是有幫助的,我們必須把它們當作朋友來接納。

但多數人沒有這樣的意識,他們對自己的膽怯、苦惱、恐懼、憤怒等脆弱的一面採取無視或排斥的態度。比方說,有一天早上醒來,你不想上班,有人可能教過你,要忘掉這種不好的感覺,對自己大喊幾聲“我很好”“我很棒”“我一定能行”等口號,用這種積極暗示壓下內心那個無助而孤獨的自己。這會起到一定效果,但最終會造成次人格與主人格的分裂。次人格並沒有消失,而是被壓抑下去,但說不定哪一天,它會來一個大爆發。

3、尋找動力:發現你內心的使命感。

做了決定,但卻遲遲不去執行,或者執行了一段時間就放棄了,而惡習仍在繼續。之所以屢屢出現這種情況,其根源是沒有找到使命感。強大的使命感才是促使我們改變的發動機。譬如,很多人都下定決心減肥,但卻屢屢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減肥。為了保持健康,從而讓自己生活得更美好,更好地幫助家庭,養育子女,還是就是為了看上去更漂亮。如果減肥的動力只是外部動力———讓自己看起來更苗條。那么,減肥是很容易失敗,因為周圍人的評價總是七嘴八舌、意見不一,減肥者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打擊而自暴自棄。並且,這樣的理由也不足以讓一個人全身心地奉獻。很多人發誓減肥後沒幾天就放棄了目標,只好屢屢抱怨“我就是沒辦法自律”。實際上,任何人都做不到“隨便做一個決定,然後就能100%地實施”。要保證自己的誓言得到堅持,就必須給這個決定找到足夠的理由。

最大的問題不是自律,而是我們沒有花費工夫確定願景——為什麼要改變。我們沒有求助於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和動力,沒有求助於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聽聽你內心的聲音,了解一下,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那才是你的動力之源泉。當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時,動力會從內心自動產生,你自然會獲得自律。不要從外界去尋找迫使你改變習慣的東西,因為它們很容易被你放棄。

當你真正喜歡做一件事時,自律就會成為你的本能。這就像玫瑰要綻放,茉莉有芬芳,鳥兒會飛翔一樣。所以,請記住,增強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在於要找到你真正愛做的事情是什麼,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4、培育好習慣:兌現承諾,從小處做起

學會了和“次人格”對話,又找到了改變習慣的使命,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了,但改變惡習仍需要一點:立即去做。因為,每一個舊習慣對應著的神經迴路是無法消失的,只能靠新習慣打造更強大的新神經迴路,用新的神經迴路去戰勝舊的神經迴路。新的神經迴路一開始必然是脆弱的,要用它戰勝舊的神經迴路,最好採取一些聰明的策略。

(1)從最容易的事情開始。

一開始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只規定一些小的任務。譬如,查出明天要撥打的電話號碼,記下來,今天的事情就完成了;拿出所需要的資料,放到桌子上,不用急著開始工作。

一開始不要急著作大的決定,要慢慢開始,在一些小的方面向自己作出承諾並且遵守這些承諾。讓你的內心引導你作出承諾。承諾一旦作出了,無論是怎樣微不足道,都要遵守下去。

當你作出承諾並履行承諾時,你會對自己越來越滿意,你作出及履行更大承諾的能力就會增加,簡單地說就是你會越來越自信……我們每個人肯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你知道什麼該做,並真的那樣做了,你會覺得很開心,你會對自己很滿意,會獲得心靈的寧靜。在這個世界上,分裂是最大的痛苦,堤壩分裂會導致洪災,地表的分裂會導致地震,山巒的分裂會帶來山崩,愛情的分裂會帶來離婚,同樣你和自我的分裂會帶來一生的痛苦和遺憾。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知道該怎么做卻沒有去做,你會自責,你會對自己不滿意,你會覺得自己是渺小的、不講信譽、不可信,總而言之,就是你開始不信任自己,自信心降低了。

(2)每天必須做一件事情。

你可能曾經給自己作過很多承諾,但都沒有堅持下來。那么,不要想一天把它們全實現。試著每天只規定自己必須完成一件事。這很容易實現,而實現的喜悅就是一種強化,會使你的新習慣更強大。

(3)每天必須不做一件事情。

你可能有很多壞習慣,你成了它們的奴隸。不要企圖一天把它們全消滅,試著規定自己每天必須不做其中一個習慣。

(4)不要積累太多的未完成事件。

每個未完成事件都會吞噬你部分心理能量,無論這些事情多么不起眼。

(5)有決定勝過沒有決定。

你可能有太多的想法,但很多想法相互矛盾,所以他乾脆一年一年地什麼都不去做。你試圖去梳理你的這些想法,卻一直沒有梳理清楚。那么,無妨隨機選擇其中一個想法,只要它是你內心的願望,不是你要做給別人看的。就從它開始去做,去為它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它。做,總比坐著想更能提高你的自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