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為了探索紅樹林資源的合理開發,充分利用欖錢這一食藥兩用佳品的植物資源,本文對欖錢進行了生藥學方面的研究,為欖錢提供生藥學鑑定依據。
1 材料
欖錢於2004-10-09采自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內;經鑑定為馬鞭草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vina (Forsk)Vierh的種子。標本現保存於北海食品藥品檢驗所標本室。2 性狀特徵
2.1 ;灌木,高1.5~3 m,無明顯主幹,樹皮灰白色、粗糙、常作痂皮狀剝離;葉對生、革質、肥厚油亮,橢圓形,葉背密被灰白色茸毛,葉片上的“鹽腺”可將植物體內過多的鹽分排出;花,黃綠色,有濃烈香氣,無柄,數朵聚生於枝頂,萼5裂,裂片平開,雄蕊4枚,子房存萼,內含10枚種子。花期4~8月,果期8~10月。
2.2 種子(欖錢)的性狀特徵種子深綠色,略呈心形,渾圓,長1.5~2.2 cm,寬1.6~2.3 cm,厚0.5~0.8 cm,被稀疏白色短柔毛,似一枚綠色錢幣,故稱“欖錢”。種子一側有4條褶縫,基部可見呈淡黃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的胚軸根部。子葉2枚,肥厚,疊褶而將胚軸包圍於其內。胚軸紫紅色,長約8 mm,直徑約3 mm,基部淡黃綠色,密被白色有光澤的長柔毛,頂端具2片紫紅色小葉片。氣微,味甘苦。
3 顯微鑑別
3.1 子葉橫切面上、下表面各由1列細胞組成,細胞類長方形。上表皮外被非腺毛,由多細胞組成。子葉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長橢圓形,內含糊粉粒。有眾多螺紋導管散在,直徑8~12 μm。見圖1~2。
1.非腺毛2.上表皮3.子葉薄細胞4.導管 5.下表皮
圖1 欖錢子葉橫切面簡圖(4×10) (略)
1.非腺毛2.上表皮3.子葉薄細胞4.導管 5.下表皮
圖2 欖錢子葉橫切面詳圖(略)
3.2 中軸橫切面表皮層為紫紅色的色素帶,由1~2列類長方形薄壁細胞組成,表皮上著生眾多非腺毛。皮層寬廣,薄壁細胞類圓形,壁稍增厚,內含草酸鈣簇晶,直徑80~120μm。內皮層為兩列薄壁細胞,韌皮部和木質部明顯,維管束外韌型,木質部由導管和木薄壁細胞組成。髓部較寬,細胞呈多邊棱形,具單紋孔。石細胞類圓形或類長方形,直徑20~40 μm。見圖3~4。
1.非腺毛 2.表皮層(色素層)3.皮層 4.形成層 5.韌皮部 6.木質部 7.導管
圖3 欖錢中軸橫切面簡圖(4×10)(略)
1.非腺毛 2.表皮層(色素層)3.皮層 4.形成層5.韌皮部 6.木質部 7.導管8.初生木質部 9.石細胞 10.髓
圖4 欖錢中軸橫切面詳圖(略)
3.3 粉末特徵粉末黃綠色。石細胞成群或單個散在,淡黃色,直徑30~50 μm,多呈類圓形,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壁較厚,木化,孔溝及壁明顯。子葉細胞眾多,為薄壁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木纖維成束或散在,類長方形,兩端平截,長60~120 μm;非腺毛以單個存在,由3~6個細胞構成,長450~600 μm。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80~120 μm。螺紋導管多見,直徑8~12 μm。見圖5。
子葉細胞 2.導管 3.纖維 4.草酸鈣簇晶 5.非腺毛 6.石細胞
1.子葉細胞 2.導管 3.纖維 4.草酸鈣簇晶 5.非腺毛 6.石細胞
圖5 欖錢粉末特徵圖(略)
分布範圍
植物形態白骨壤生長在我國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等沿海地區。
主要價值
而性涼、利尿、具有涼血敗火功效的欖錢能平衡、調節人體各項功能,是北部灣沿海一帶食、藥兩用的佳品。
1.去皮
去皮就是去掉欖錢表層硬皮,也可以看作是欖錢的殼。將欖錢放入鍋中,加入漫過欖錢的水煮熟,就跟煮粥差不多,燒開不久後應該就可以了。煮熟後的欖錢表皮看起來有一種破裂的感覺。欖錢煮熟後撈起來倒進一個比較大的盆中,加入大量清水浸泡一會。接著用手捏或者搓盆里的欖錢,把欖錢的表皮去掉,由於皮比較輕,脫落的皮會浮在水中,把皮撈起來扔掉,儘量去皮去的乾淨,不過有些許殘留也是可以的。欖錢剛摘回來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的。
2.浸泡
將去皮後的欖錢放進盆中,加入大量清水浸泡一兩天時間,中間可以換水,淡化欖錢的苦味,浸泡的時間長點苦味就越淡。然後就可以撈起來做菜了。
欖錢的做法
欖錢的做法其實很簡單,跟其他蔬菜的做法是一樣的,可以加入蒜蓉炒,也可以加入豬肉炒,也可以煮湯,我想包餃子跟做餡餅也是可以的。我也只是憑記憶里的印象寫的,更詳細的做法只能百度了,我家以前的做法是直接炒來吃的。欖錢可能會有一點很淡的苦味,希望你能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