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葉槲蕨

櫟葉槲蕨

櫟葉槲蕨,二名法Drynaria quercifolia (Linn.) J. Sm.,水龍骨目、槲蕨科、槲蕨屬植物。它是一種中藥,來源於櫟葉槲蕨的根莖。主要分布於廣東、海南島,是生物學植物系統分類中薄囊蕨綱下一個的物種名稱。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櫟葉槲蕨Drynariaquercifolia(L.)J.Sm.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6(2)卷

植物特徵

櫟葉槲蕨櫟葉槲蕨
根狀莖橫走,分枝,粗壯,粗約2厘米或過之,肉質,幼嫩部分密被蓬鬆的鱗片;鱗片披針形,長達2.5厘米,深棕色,有光澤。上部狹,頂端呈鑽形,基部闊形,盾狀著生,邊緣淡棕色,有許多密集的小齒,基生不育葉闊卵形,長達30厘米,寬約25厘米或更大,通常較小些,基部心臟形而有耳,無柄,邊緣淺裂至深裂,裂片頂端鈍圓,全緣,側脈粗壯,兩面隆起,上部的斜向上,中部的平展,下部的向下反折成弧形,側脈之間有曲折而不明晰的橫脈相連,小脈連結成伸長的網眼,一般無內藏小脈;葉厚革質,堅硬,棕色,兩面均無毛;正常能育葉的葉柄長約30厘米或過之,粗壯,粗約1厘米,棕色,無毛,具狹翅直達基部,基部被鱗片;能育葉葉片革質,長圓形,長達40-100厘米或更長,寬約40厘米,羽狀深裂在葉軸兩側形成寬不及1厘米的翅;裂片闊披針形,長15-25厘米,寬2-3.5厘米或更寬,頂端漸尖,向基部漸狹,葉兩面均無毛,乾後淡棕色。孢子囊群圓形或橢圓形,在每對側脈之間有兩行,每個大網眼內有兩個,大小常不等。

地理分布

海南(三亞、陵水、定安、儋州)。在村邊、路旁的老樹幹上不時可見,亦生長在季雨林的樹幹上或林下岩石上。也分布到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緬甸、中南半島、馬來群島至斐濟群島及熱帶大洋洲。

醫藥用途

藥 名】:櫟葉槲蕨
【拼 音】:LIYEHUJUE
【來 源】:為槲蕨科植物櫟葉槲蕨的根莖。
【功 效】:補腎填精、活血續傷。
【主 治】:治腎虛腰痛、腰膝酸軟、耳鳴耳聾、久瀉久痢、跌仆閃扭、金創刀傷、骨折筋斷。
【性味歸經】:苦,溫。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泡酒,10一30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海南島
【拉丁名】:Drynaria quercifolia (L.)J. Sm.
【考 證】:始載於《海南植物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