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或多?)年生草本。莖自基部分枝或不分枝,直立,高12-40厘米,常帶淡紫色,多少被稠密的白色絹毛。葉長圓狀橢圓形,櫛齒狀羽狀全裂,裂片線狀鑽形,單一或有1-2同形的小齒,無毛,有時具腺點,無柄,羽軸向基部逐漸膨大,下部和中部莖生葉長1.5-3厘米,寬0.5-1厘米,或更小,長0.3-0.5(1)厘米,上部和花序下的葉變短小。頭狀花序無梗或幾無梗,卵形或狹卵形,長3-4 (5)毫米,單生或數個集生於葉腋,多數頭狀花序在小枝或莖中上部排成多少緊密的穗狀或狹圓錐狀花序;總苞片寬卵形,無毛,草質,有寬的膜質邊緣,外層稍短,有時上半部葉質化;內層較狹。邊緣的雌性花3-4個,能育,花冠狹管狀,全緣;中心花兩性,9-16個,有4-8個著生於花托下部,能育,其餘著生於花托頂部的不育,全部兩性花花冠5裂,有時帶粉紅色。瘦果橢圓形,長1.2-1.5毫米,深褐色,具細溝紋,在花托下部排成一圈。花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荒漠、河谷礫石地及山坡荒地。生於壤質或粘壤質土壤上。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蒙古、蘇聯中亞地區及東西伯利亞也有。
主要價值
【中藥名】 篦齒蒿
【蒙藥名】 烏哈日一希魯黑(《四部醫典》)
【別名】 惡臭蒿、粘蒿、桑澤
【學名】 Artemisia pectinata Pall. [菊科]
【產地產量】 產內蒙古各地。產量極大。
【入藥部分】 地上部分入藥。
【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收,除去根及雜質,洗淨泥土,曬乾,切段備用。
【性味功能】 中藥味微苦、澀,性寒。清肝利膽,消炎止痛。
蒙藥味苦、辛,性涼、鈍、稀。平息“協日”,解毒,利膽,殺蟲。
【主治】 中藥治急性黃疸型肝炎,頭痛,頭暈。
蒙藥治口苦,黃疸,發熱,肝膽熱症,“協日”頭痛,不思飲食,上吐下瀉。
【用量用法】 中藥3—5克,水煎服,或研末沖服。
蒙藥入丸散或湯劑。
本種提示
本種多變異。西藏察雅縣煙多的兩張標本,可能是多年生植物,基部有多數分枝,葉僅長0.3-0.5(1)厘米,頭狀花序狹卵形,長0.3-0.4厘米,無梗,曾被視為不同的種[N. yunnanensis (Pamp.) Y. R. Ling ——Artemisia pectinata Pall. var. yunnanensis Pamp. in Nuov. Giorn. Bot. Ital. n. s. 34: 684. 1927.——A. yunanensis (Pamp.) Krasch. in Mater. Hist. Fl. et Veg. USSR 3: 126. 1958; Poljak. in Fl. URSS 25; 638. 1961. in notal。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以及青海囊謙的幾張標本為明顯的一年生植物。莖不分枝或基部2-3分枝;分枝直立,僅基部上升;頭狀花序無梗,1-數個集生於莖上部葉腋,組成緊密有葉的穗狀花序;外層總苞片1-3個有時在上半部呈葉狀,曾被視為另一種(N. tibetica Y. R. Ling,植物分類學報18(1): 88. 1980.)。
本種分布廣,變異大。上述兩種變異式樣,顯然是由於特殊的生境或居住條件的乾旱所引起的生態型變異,而且在分布上並沒有占據作為種所固有的特定的地理區域。因此,不應單立為獨立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