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檵木為常綠、多分枝灌木,很少小喬木狀,高1~5米,小枝被星狀毛。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長2~5厘米,頂端銳尖,基部鈍,全緣;側脈每邊5條,明顯;葉柄長達5毫米,被星狀毛;托葉三角狀披針形。花春季開放,3~8朵簇生於枝頂,具短梗;萼杯狀,4裂,裂齒卵形;花瓣4,白色或黃白色,帶狀,長1~2厘米;發育雄蕊4,花絲極短,花葯4室,瓣裂,藥隔伸出成刺狀,退化雄蕊與發育雄蕊互生;子房半下位或下位,2室,花柱2,極短;胚珠每室1。蒴果木質,卵球形,長7~8毫米,被棕色星狀絨毛,上半部2裂,下半部被宿存萼筒包裹;種子卵形,黑色。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分布長江流域至南嶺山地。日本和印度也有。
採收加工 夏、秋二季枝葉茂盛時採收,曬乾。
主要價值
苦、澀,涼。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用於燒傷或燙傷,外傷出血,吐血,崩漏,腹瀉。常用量15~30克;外用常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功用
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用於燒傷或燙傷,外傷出血,吐血,崩漏,腹瀉。常用量15~30克;外用常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性味
苦、澀、涼
藥材性狀
本品多少皺卷,展開後完整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1.5~3厘米或過之,寬1~2.5厘米,頂端銳尖,基部純,稍偏斜,通常全緣,上面灰綠色或淺棕褐色,下面色較淺,兩面被星狀毛;葉柄被棕色星狀茸毛。氣微,味澀、微苦。以色綠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