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
橫結腸長約40—50cm,是結腸中游離度最大的部分。自結腸右睦開始,橫行於腹腔中部,於脾門下方彎成銳角,形成結腸左曲(脾曲),向下續於降結腸。橫結腸全部被腹膜包繞並形成較寬的橫結腸系膜。此系膜在肝曲及脾曲逐漸變短,而中間較長,致使橫結腸作弓狀下垂。其下垂程度可因生理情況的變化而有所差別,其最低位可達臍下,甚至可下降到盆腔。橫結腸上方有胃結腸韌帶連於胃大彎,下方續連大網膜。橫結腸系膜根部與十二指腸下部、十二指腸空腸曲和胰腺關係密切,在胃、十二指腸及胰腺等手術時,應注意防止損傷橫結腸系膜內的結腸中動脈,以免造成橫結腸的缺血壞死。分離橫結腸右半部時,應防止損傷十二指腸和胰腺。
結腸脾曲位置較肝曲高且偏後,約在第10—11肋平面。側方有膈結腸韌帶將其懸吊於膈肌上,後方有橫結腸系膜將其連於胰尾,是結腸中除直腸外最為固定的部分。由於脾曲位置較高且深,上方與脾、胰緊鄰,因此在左半結腸切除時須注意對脾、胰的保護。此外,脾曲彎曲的角度一般比肝曲小,故在纖維結腸鏡檢查時,脾曲比肝曲更難通過。
息肉原因
(1) 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與直腸息肉的形成有一定關係,特別是細菌和膽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2) 遺傳因素:
一般認為,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沒有性別的差異。
(3) 炎症刺激:
直腸黏膜長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腸黏膜的息肉生成,這是由於腸黏膜的炎症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癒合之後,導致疤痕逐漸收縮,形成息肉狀,又由於慢性炎症刺激,致腺體阻塞,粘液儲留而發病。
(4)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
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腸黏膜損傷,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