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離

橐離(tuo li)大約住在今嫩江、松花江合流處以北的松嫩平原,是穢貊族遷居東北地區最北的一支,被稱為為北夷。

殷商時,貊(東夷中通古斯血統最濃的一支)居山東半島一帶。周滅商後,為周人東進所迫,大部分向東北和北方遷徙。向北方遷徙的,分東西兩路,東路遷到今河北省東北部、北京市房山縣以南-山西省代縣以東至海之地;西路則遠徙至今陝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北部,後來由於戎狄及晉國的壓力,他們又轉徙到今河北省的南部。 前4世紀中葉,燕、趙二國強盛,特別是前300年燕昭王派秦開北破東胡,居住在今河北省的大部分貊人又被迫由陸路向東北遷徙,散布在今遼河以東及吉林省西北部地區。
遷居東北的各支貊(mo)人,原有的族稱雖尚未消失,但有些部落已分崩離析,演變為各有稱號的部族集團。初期出現的新稱號有發、橐離。新稱號的出現,還因為遷入此地後,與當地土著部落(也是通古斯族群)融合為一個共同體,舊稱已不能反映這一變化後之現實。發,散居在今輝發河流域;橐離(tuo li)大約住在今嫩江、松花江合流處以北的松嫩平原,是穢貊族遷居東北地區最北的一支,被稱為為北夷。貊人在穢人-高夷之南之西、良夷之北,其地域西起今醫巫閭山、東至今清川江、南濱大海。
東北地區的穢人-高夷-良夷、貊人(發、橐離)統稱穢貊人。
戰國以後先後出現的穢貊新族稱又有夫余、高句驪。夫余族乃西周古九夷之一的“鳧臾”的異寫。而夫余國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分屬穢貊族的不同支系,統治階級來源於橐離的貴族。被統治階級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戰國以前移居第二松花江中下游以西的部落,橐離王子東明南逃至此,成了該地穢貊人首領;二是夫余國強盛後,東明自所從出的橐離部落的廣大部民,也成了被統治階級的一部分。由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皆源出穢貊,故“夫余”一詞既為族稱,也為國號。
高句驪族的來源,主要出自穢貊,但分屬很多支系。最初的高句驪人,是“高夷”(沸流國)。前37年,朱蒙一行南奔至此建國,又加入了夫余族的貴族。朱蒙建國後東征北伐,經過其後繼者5個多世紀的努力,前述的貊人(發、橐離)、穢人(沃沮、東穢貊)、部分夫餘人,都為其兼併,成為高句驪族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有不少古代朝鮮人(良夷)和居於遼東一帶的漢人加了進來。 漢武帝在前108年破衛氏朝鮮後,以高句驪為縣(今新賓縣永陵鎮西南),屬玄菟郡。高句驪縣所轄居民,是土著高句驪人。
肅慎、穢貊、倭等通古斯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統稱為東北夷,秦漢之後被稱為東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