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鎮[陝西省所轄鎮]

橋鎮[陝西省所轄鎮]
橋鎮[陝西省所轄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橋鎮可以是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橋鎮,或安徽省和縣橋鎮。歷史悠久,至今有多處歷史遺存和文物保護區域。據傳,賈村以北的橋鎮,是上古有橋氏部落領地,故本地在上古時就有人類居住。整個賈村塬周邊,至少在商晚期西周初期就有村落城垣,塬東部的靈龍、上官、扶托村,南部的戴家灣墓地,西部的金河,北部的橋鎮都有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玉器、兵器和石器出土。1965年,在賈村村出土何尊一件,底部有122字銘文,其中第一次出現了詞組“中國”二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中國”的名稱。銘文也記敘了周文王、武王和成王傳承的序列,以及築造“成周”(今洛陽)的歷史。故被視為鎮國之寶。1969年,這個塬區的上官村出土了夨王簋等4件重要青銅器,1973年又發現了青銅器“夨王簋蓋”;1983年浮托村還出土了青銅器“夨膡盨”。這些夨器有的時代較晚,和其它器物所反映出這個塬區的主體時代特徵不太相符,但其在賈村塬的不斷被發現,引起了史學界和考古工作者的極大關注,一部分學者經過對這些夨器的初步研究,認為汧河流域是夨國的封地,賈村塬一帶應是西周時期夨國勢力範圍的一部分。一些學者認為,賈村塬及其西北部的吳山,屬於西周早期的夨國封地。關於夨國,有兩種解釋,一說為虞國,一說為吳國。有學者根據西周“太伯奔荊蠻”認為,泰伯就是逃到了岐山以西的吳山一帶,故為吳國。周立國後,康王改封其地為江蘇宜地,也就是春秋戰國時的吳國。吳國姬姓,故而,後有與姬姓晉國結親不允的記載

基本信息

橋鎮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1949年為西坪區橋鎮鄉,1959年為縣功公社橋鎮管理區,1961年設公社,1967年更名旭光公社,1970年復名橋鎮公社,1984年5月改鄉,之後改為鎮。位於縣城西北,底(店)縣(功)公路南北過境。轄橋鎮、井邊頭、南灣、馮家山、青峰、西坡、北灣、新華、留村、花園、簸箕莊、鄭家山、龍尾、劉家溝、殿溝、吳家溝、嘴頭等18個村委會。主產小麥、玉米。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川、塬、丘皆有,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植被覆蓋率高。川、塬土層深厚,土質良好,適宜於種植業發展,屬優質糧生產基地。山區、丘陵發展種養業得天獨厚。
境內古遺蹟頗多,歷史積澱淳厚,上官遺址、西周遺址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賈村村1963年出土的兩周文物稀世珍寶“何尊”價值連城。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橋鎮村境內中發現的“華夏第一瓦”聲名大振。久負盛名的還有黃梅山和白荊山等。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秦穆公曾至黃梅山避過暑、練過兵。閱兵台、一桿旗、聖旨溝、跑馬嶺等古遺蹟至今可鑑;炎帝之母安嬁氏生前居住過的白荊山遺址尚存。姜嫄聖母像古已有之,唐、宋、明、清尤為盛行,有碑可見。實屬文化瞻仰、旅遊、休閒、避暑之佳地。
境內交通便捷,通訊、水利、電力服務功能齊全。王-北公路沿千河西岸逶迤南北;賈龍路、橋馮路橫貫東西,底-縣、寶-橋公路縱穿全境,寶-中鐵路穿境而過。程控、行動電話基本普及,網路信號、高低壓電網覆蓋全境。積極探不斷創新,大力發展鎮域經濟,基本形成了農、工、商、貿、物流一體化,種、養、加、務工、服務多渠道的經濟發展格局。2010年糧食總產27180噸,油料總產600噸,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5.5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65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3億元。
賈村自古人傑地靈,各行各業人才輩出,以建築、建材、輕紡、服裝、鑄造、運輸、餐飲、加工、服務等各路領軍人物為代表,湧現出了一大批的私營企業公司,千祥、惠灃、華旗、宏運等立足寶雞,安盛水泥、宏橋紡織、聚全興鑄造、一匯工貿、寶通公司、騰達、華康、博雅服裝等骨幹企業立足本鎮,面向市場,安置轉移了一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為鎮域經濟發展增添了巨大動力,全鎮擁有各類大小企業、工商戶5398個。
賈村鎮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文化、教育、衛生及社會各項事業統籌發展。化道路271公里;實施安全飲水工程63處;大力實施綠色陳倉創建,改善生態環境,栽植各類綠化苗木64萬餘株,綠化道路246公里,綠化面積4195畝;建成農家書屋14個,衛星地面接收站550戶。全鎮共有初級中學兩所,國小11所,在校學生3195名,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衛生院2個,村級衛生室31個,計畫生育服務站2個,衛生條件優越,服務功能健全,新農合、新農保參保率達95%以上,基本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進入“十二五”,賈村鎮緊抓撤鄉並鎮這一契機,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將迎來新的跨越式發展。

巴貝多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