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與天空

樹與天空

《樹與天空》是一首詩歌,特朗斯特羅默的這首詩歌主要探討自我與周圍世界的關係,死亡、歷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見的主題。他善於運用意象、隱喻來表現內心世界,其詩新穎、敏銳、堅實。世界時刻在變,時間永在流逝,或許只有空間,才多少表示著存在的永恆。所以“樹與天空”的關係,也就寓示著存在(人與自然)與無限、與永恆的關係。“我們”(在這裡代表人類與自然等存在)相互關愛與扶持著,既在“天空”下積極地承受它的所有賜予和挑戰,同時又對天空懷抱著最虔誠的愛、敬畏以及等待。就像“天空”,是存在共同的家。

作品原文

The Tree And The Sky

By Tomas Transtroemer

There's a tree walking around in the rain,

it rushes past us in the pouring grey.

It has an errand.It gathers life

out of the rain like a blackbird in an orchard.

When the rain stops so does the tree.

There it is ,quiet on clear nights

waiting as we do for the moment

when the sonwflakes blossom in space.

注釋譯文

樹與天空

一棵樹在雨中走動,匆匆走過

我們身旁,在這片傾灑著的灰色中,

這棵樹有急事。它從雨中汲取生命

猶如果園裡黑色的山雀。

雨歇了,樹停住了腳步。

它挺拔的軀體在晴朗的夜晚裡閃現,

和我們一樣,它在等待著那瞬間

當雪花在天空中綻放。

作品鑑賞

首先,樹在這裡被作為生命主體,取得了超越於人的自覺和主動性。雖同處雨中,但是“走動”、“有急事”、“汲取生命”、“停住腳步”和“等待”的卻首先是樹而不是人。“我們”在這裡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見證人、陳述者——一個同路人。而“我”(如果可以這樣推測詩人的話)則更是僅僅作為“我們”的一個代言人而已,僅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動的一個記錄員。(然而這裡並不是要走向另一個極端去重樹輕人,只是因為自然只以其存在表示自己,而人還有使用文字的能力)樹在這裡有行動(“走”)、有計畫(“有急事”)、有對生命自覺自為的爭取與充盈。甚至還有著它的宗教般的靜觀和對於未來一種唯美的期待。
同時,在樹的自由意志里,還融會著宇宙間一種互相諧和與默契的情懷與品質。陽光或者雨露,陰晴還是雨雪,物類間並沒有相互衝突的必然理由。因為即便在“灰色”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而那“園裡黑色的山雀”,更是一個關於生命的積極樂觀又歡愉的精靈。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自然的每一種賜予。於是在“晴朗的夜晚”才有了它們更為“挺拔”的身姿。而支撐這一切的,除了對宇宙規律的默認,更多的應該還是對那個雪花綻開的瞬間最為堅執的等待!“雪花”在這裡有著豐富的蘊涵。作為冬天的象徵,它不可避免地預示著寒冷,然而“嚴寒尤有傲霜枝”,它又恰恰提供了強力意志最充分的突顯。承續前文,它又是萬物對宇宙規律一次充滿自信的認可與迎取。如果可以,我還希望它會是人類對生命暫歇的期許。宇宙自有它的動靜,自然也有著它四時的更替,而永遠忙忙碌碌的人們,是否也應該有一個停下腳步、靜觀夜空的瞬間?——就像一個農人在辛苦的勞作中也會偶爾抬起頭來,欣賞那飄著白雲、飛著鳥群的天空,於是知道自己的辛勤並不惘然與孤獨。而從審美的維度,“雪花”更象徵著一個潔白澄淨的純美境界,一種超越了世俗功利、擺脫了欲望和俗物的牽絆、萬物融和無間、和諧共存的圓融化境。在這個世界裡,人與物、人與人、物與物,一切存在之間的距離都將泯滅而消失殆盡,只剩下輕輕飄來的一陣宇宙間的清麗氣息。
總體來看,這首詩的前後兩節有著層次與境界上的相承與遞進。前者主動,後者主靜。前者充溢著生命的搏擊與律動,啟示著自然間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而當“雨歇了”,世界便進入一種行動後的安寧、強力後的靜謐。那曾因為爭取而匆匆走過的軀體,也終於有了夜空下神聖而靜穆的“挺拔”閃現。這是只有在“行到水窮處”之後,才會擁有的“坐看雲起時”的坦然境地。雖然那“挺拔”的姿勢只是一次“閃現”,雖然“等待”的只是一個“瞬間”,但是存在的意義不就是在那無休止的搏動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層高過一層的瞬間化境么?!
運動是存在的永恆形式。而這一切是自然界的同時也是人的存在方式。這首詩的獨特處,也就在它的視角雖從“樹”落腳,卻又能反諸人類自身。如從樹“匆匆走過我們身旁”,經由相對運動思維,可以看到人類自身的匆匆腳步;又從“和我們一樣”的陳述中,透露出人類同樣有著的渴望與自然和諧相處、嚮往宇宙間的至善至美境地的訊息。而這一角度的高妙,還在於它雖經反諸自身後來卻並未再郁於自身,而是點到為止,始終以一種更加闊大、高蹈、超越物類的視角在平等而體貼地觀照著一切 。你在這裡可以看見人與物異質同構的同一顆博大、純粹而統一的靈魂。這是一種突破了人類中心而轉向宇宙中心的視角,它體現著人類更深刻的關懷意識。
最後要回頭再來看一眼詩題。“樹與天空”,這裡同樣充滿了隱喻。詩人選擇“樹”作為觀照對象,除了事實的觸發,恐怕更多的還在於樹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樹豐富的生態和文化蘊含。作為生物,樹是立足於大地同時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對生命應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無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作了最為堅實而高貴的展覽和詮釋。於是,樹連線了大地與天空,此岸與彼岸,現世與終極——是樹,讓我們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應有的走向。
但是為現實所拘郁和蒙蔽的人類,卻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越來越遺忘了這種啟示。他們埋頭於對土地的耕耘與掘進,卻漸漸忽略了頭頂上還有著的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所以詩人要為樹提供一個天空——一個既是用來伸展同時也是用來撫慰的天空。在那裡,正散布著有關生命的全部隱喻。比如對未知的渴望,比如對神秘的保留與欣賞,比如行路中的駐足、靜觀與默想,比如對宇宙一聲純粹而又唯美的驚嘆!

作者簡介

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生於1931年,為瑞典當代最傑出詩人之一。2011年10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一位在世界文學舞台具有影響力的為數不多的詩人。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六十多種語言,在世界許多地方成為意義重大的詩歌文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