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姓

標姓,源於侗族,出自元朝末期侗(狪)家或峒僚,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一.姓氏淵源

淵源一

源於侗族,出自元朝末期侗(狪)家或峒僚,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縣八十六歲的標龍吾老先生說,標氏一族原來是元朝柳州路義寧縣的地方土司,曾被元朝政府封為柳州路的一路長官,官稱為“標”,即管轄九洞之黎民,其後代世襲罔替,就以“標”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此說詳情待考。
隋唐時期,生活在南方和西南地區的民族村社組織組織被稱為“洞”或“峒”。唐王朝統治時期,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政策,所以“洞(峒)”又被稱為羈縻州峒”。史籍《桂海虞衡志》中記載:“羈縻州峒……自唐以來內附,分析其種落,大者為州,小者為縣,又小者為峒”。這種記載到宋及其以後更為多見。史籍《宋史·西南溪洞諸蠻》中記載:宋朝在今侗族聚居地區設立了誠、徽二州,地轄今靖州、會同、通道、綏寧、黎平、錦屏、天柱、鎮遠等縣。並將這一區域分為十個峒。楊再思“號十峒首領,以族姓散掌州峒”。元朝侗族地區被稱為“九溪十八洞”,貴州黎平縣地稱為“五開峒”。直到現在,黎平、從江兩縣交界的肇興、龍圖地區仍被稱為“六峒”;黎平縣岩洞、增沖一帶被稱為“九峒”;潭洞、地青一帶統稱為“八洞”。
此外,還有許多侗族村寨是以“洞”為名的,如廣西三江的獨洞、冠洞,龍勝的蒙洞、固洞、湖南通道的上洞,新晃的坪洞,貴州天柱的邦洞、革洞、水洞、石洞,錦屏的彥洞,黎平、從江的頓洞、貫洞、瓜洞、構洞、鐮洞,榕江的利洞、朗洞等。總之,以洞命名的侗族村寨不計其數。所以說,以“洞”(峒)開頭命名的侗族他稱,一般說來是與唐宋時期在侗族地區設立的行政單位“洞(峒)”等相關。由此而產生的“洞人”“洞苗”等等,則是因其地而名其人,同時也因其名而造成對當地民族他稱上的混亂,比如“峒苗”、“洞蠻”等就屬這種情況。“苗”、“蠻”等名稱多為歷代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的侮稱,侗族也不例外。同時,在侗族居住的地區內也有苗族分布,所以漢文史籍的作者們有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其混同。
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漢族對侗族的稱呼出現了比較複雜的情況,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統稱為侗族。

淵源二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表特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表特氏,亦稱標特氏、彪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ao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表特氏多冠漢姓為楊氏、表氏、標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二.歷史名人

標誌湘:(公元1942~今),侗族;山西汾陽人。著名湖南懷化地區優秀教師。
標誌湘是湖南省洪江市第三中學一級教師。
1958年參加工作,1971年由湖南師院進修結業後一直從事中學政治課教學,現任洪江三中政治組教研組長、懷化地區教育學會會員。
三十多年來,他十二次評為市先進工作者,地區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愛生模範教師。曾多次參加地區教學比武,應地教研室邀請,在地級上過示範課。其教育論文在1987年在湖南教書育人研討會上作過交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