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宋元明清時期屬孝德鄉,1929年屬第二區,1932年稱樓西宅鄉,1935年5月屬十都鄉,1944年11月屬練溪鄉。1950年7月為鳳山鄉一村,1956年3月為李宅鄉勝利高級社,1957年8月屬鳳山鄉,1958年9月屬李宅人民公社鳳山管理區,1961年9月屬鳳山人民公社,1966年12月至1980年7月曾改稱紅陽人民公社,1983年8月屬鳳山鄉,1992年5月屬北江鎮,2003年至今屬歌山鎮。全村425戶、1329人,耕地1053畝,其中田997畝,地56畝。
秀麗清明地 文教淵源長
村前鳳凰山,崗陵起伏,俯瞰狀似金鳳,展翅欲飛。前人有詩云:"落地金鳳凰,掩首又藏尾,一旦振翅翼,沖天欲高飛。"故名。山間林木蔥鬱,壑深谷秀。山頂南端有一深洞,內分上下兩層,可容數百人。洞下迴環如盤谷。唐鹹通三年(862),山南建有慈雲禪寺(一名清明寺)。南宋名臣喬行簡少年時曾在此寒窗苦讀。據東陽舊志載,寺院建築宏偉,香火鼎盛。舊時,十都鄉(包括西宅、上宅、象溪灘、上金店、竹園、古塘等村)每逢元宵迎龍燈,必來寺院接燈朝拜。1949年後,寺院遭破壞,寺僧掃地出門,房舍蕩然無存。北江鎮新興規劃中,擬將鳳凰山一帶闢為遊覽區,廣栽花木,重修寺院。
南宋著名文學家樓鑰(1137~1213)因受朱熹案牽連,貶官婺州知府。其時朱熹適在石洞書院講學,特邀樓鑰同游慈雲禪寺。樓鑰長子樓淳從游。一覽山色秀麗如畫,遂命樓淳作詩云:"四方皆雲擾,此地獨清明;神州何處是?有淚落新亭。"認為該處龍鳳呈祥,為風水寶地,遂令子樓淳、孫樓構卜居樓西宅。時南宋紹熙三年(1192),距今已有800餘年。
明正統年間(1436~1449),樓震經商致富。正統五年(1440)大旱,民無以為食,天下饑荒。樓震出粟1100石,賑濟災民,百姓感恩戴德。明英宗特賜旌表,以示恩典。樓震建承恩堂以藏詔書。並繪圖告示後人:"願吾世代子孫其慣,毋散天下之財,與天下共之。嗇亦散,不嗇亦散。"敕賜修建大台門一座,五門臨街出入;畫棟飛檐,氣勢磅礴。中懸英宗御書:"敕賜旌義"。門前置琉青石獅子一對,雕琢精細,栩栩如生。街長200米許,寬81步,均以鵝卵石鋪成。東西兩側,立有石碑,示意"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明末兵部尚書張國維幼時曾受承恩堂師訓,顯貴後,親書匾額"明德遠矣",以示表彰。嘉靖十八年(1539),有進士樓如山,官至嘉定知縣,大理評事。清乾隆年間(1736~1795),浙江才子樓上層,為阮元輯《兩浙車酋軒錄》,著有《尚書拾遺》、《孟子拾遺》、《左傳拾遺》、《平江集》等10餘種。清末貢生陳錫疇,為一代名儒,經學淵博,賜進士出身。在杭州藝山學堂執教期間,孫中山賞識其才華,特蒞校與之相見。惜陳錫疇不諳國語,期期艾艾,難以交談。孫中山惋惜之餘,親挽其手同行,後作別而去,致未被擢用。然所授學生多名士。抗日戰爭期間,愛國志士仁人等於1942年組織游擊隊,奮起抗日,以樓西宅及南山沿各村為根據地,靈活機動,打擊日本侵略者。1943年冬,日本侵略者惱羞成怒,糾集400餘人大舉騷擾,焚毀樓西宅及相鄰各村房屋1000餘間,百姓傾家蕩產,流離失所。
樓西宅一貫重視文教事業。自元明以降,樓氏宗祠置學田數百畝,開辦義學,課教子弟。民國以後,興辦國小,不遺餘力。1944年,游擊隊周錫齊部攔截駐紮在巍山的日本侵略者,奪得大批構築防禦工事所用木材,即用以建築學校樓房,並命名為練溪鄉第一中心國小。近年來,村幹部多方設法,籌集資金60餘萬元(其中台胞樓思仁、樓錫康等人捐助美金22000元),建成四層教學大樓,面積2600平方米,教室24個。並建有會議室、大會堂、室內活動場、校史館等。
1969年,辦有初級中學。1986年自籌資金在東江之濱建立國中新校舍,環境清雅,利於教學。現全村已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村現有大專院校畢業生89人,其中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等高級知識分子42人。知名學者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文學評論家、詩人樓肇明,其生平事跡列入英國劍橋大學編撰的《世界名人錄》;留美經濟學博士、曾任聯合國開發署主任黃立三;高級工程師、上海棉紡實業公司總經理陳慶亮;曾任台灣"中央信託投資局"局長樓思仁等。另有11名在台灣人士,其子孫遍布歐美各國。
1974年,在大力開展計畫生育宣傳教育運動中,樓西宅文藝宣傳隊受縣計畫生育辦公室委託,力膺大旗,自編節目,在全縣範圍內巡迴演出,歷時30餘天,受教育民眾達20餘萬人次,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表彰和獎勵。
交通稱便利 經貿俱發達
樓西宅每天有開往寧波、杭州等地的過往班車七、八輛,現又開闢樓西宅至懷魯南北線公路,將東陽北鄉三條東西公路直接相連,交通更加便利。
由於地處東西南北交通樞紐,宋元之際即有集市,每旬以二、五、八為市日,與李宅的一、四、七,吳良的三、六、九成鼎足之勢。為方圓數十里各村居民生產、生活資料交易的主要場所。夏曆三月十一日廟會,歷史悠久,名聞遐邇。三月,時值春耕備耕之際,農具、肥料、耕畜等均需及時添置、銷售。今人作詩曰:"三月十一正當時,農具家什各有需,縱逢春荒糧不繼,也當備耕不宜遲。"廟會場地遍及村子四周街道及鳳凰山麓、溪灘邊沿,占地百餘畝,參加交流人數達數萬之多。據有關資料記載,其中單是調換、買賣耕牛一項,就十分可觀,顧客遠及安徽、江蘇、河南各省。據統計,1978~1985年間,交流會日上市耕牛曾幾度高達1100餘頭,為當時浙江最大的耕牛市場之一。交流會上銷售戲劇人物面具,生旦淨末醜,各種人物造型逼真,惟妙惟肖。相傳,三月十一日是朱相公生日,村邊建有朱相公廟殿,每十年"開光"一次,招來二三個戲班斗台演出。併疊九樓、踩高蹺,十字蓮花、十二月花名、三十六行等輪番表演,熱鬧非凡。其時,擺茶供品頗為突出。以五穀豆米芝麻等為原料,塑砌而成亭台樓閣、人物、花卉、鳥、獸、蟲、魚等,花樣翻新,精妙絕倫。1956年曾以糯米砌成沉香閣一座,參加縣工藝品展覽,獲大獎。
1988年始,每年農曆八月初七增開秋季物資交流大會。從此,樓西宅每年春、秋有兩次物資交流會。交易額上百萬元。
近年來,村里十分重視最佳化生態環境工作,大力開展村容街貌建設。環村街道全部鋪成水泥地,計面積10000餘平方米。每逢市日下午,有專人負責打掃衛生。市街沿水渠,設定花壇,種植常青樹及月月紅等花卉,為市容更添秀色。一到夜幕降臨,沿街路燈齊放光明。
樓西宅向來商業發達。1949年前就有南雜貨店11家、國藥店3家、染坊2家、茶店10家、成衣鋪3家、筆店1家、榨坊2家、餛飩麵條等食物店7家。逢市日,有肉攤7個,豆腐攤20個。現每逢市日,百業雲集,有大小攤販400餘個。平時每天都有一個近百個攤位的菜市場。村中有鎮衛生院、信用社、供銷社、毛豬購銷站、冷凍庫及農機廠、木雕廠、雲母廠、汽車修配廠、水泥預製場、電器修理部、食品購銷站等20餘家鄉鎮企業。並有百、雜貨店5家,五金農機商店2家,針織服裝店4家,裁縫鋪3家,理髮店6家,飲食店7家,客棧3家,小菜鋪3家,醫療室3個,建築材料供應處2個,照相館、糧油門市部、布店、建築材料批發部、陶瓷店各1家。
南起樓西宅,北通大里村的兩條商業大街已初步竣工,長1000米,寬30米。大街東側為農貿市場與鎮郵電所,西側為鎮行政設施中心及工業區。屆時,樓西宅不僅是北江鎮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而且是東陽市出東門最大的商貿市場之一。最後謝謝大家關注樓西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