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樓柏良,男,1963年生,浙江慈谿人,1978年考入寧波師範專科學校。康龍化成公司以現代藥物化學和生物技術為核心,向國外知名製藥公司和科技研發機構提供藥物臨床前的研發服務。樓柏良博士,在化學合成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是該領域資深的化學家。2003年,樓柏良在美國創立了PHARMARON 公司。之前任肯塔基州Advanced SynTech藥物公司化學部主任,主要負責藥物發現、合成、高通量藥物化學和計算機化學的工作。2004 年,在樓柏良博士的發起下,成立了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
樓柏良博士一直從事化學合成方面的工作,擁有發明專利12項,著有論文8篇,曾任美國Advanced SynTech藥物公司化學部主任。2004年,在開發區成立了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在組合化學、藥物化學、有機合成化學等領域為全球製藥公司和生物製藥研發機構提供一系列全方位的新藥研發外包服務。到目前為止,包括國際上前十大製藥公司中的7家企業在內的共約40家企業和研究機構已成為公司的客戶。
成立於2004 年的康龍化成公司以製藥、生物科技公司和學術以及政府機構為服務對象,提供新藥發現、臨床新藥實驗室和生產綜合服務。完成對維通博際的收購後,康龍化成公司擁有的包括化學、藥理、生物、藥物代謝與動力學以及工藝開發等領域的專業科研人員九百名,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可在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和歐洲藥品管理局同時備案,具有從藥物發現到申報臨床試驗等全部技術的資質的研發外包機構。
成長經歷
1983年獲寧波師範專科學校化學學士學位。
1983—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先後獲有機化學碩士、博士學位。
1989年獲首屆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1990—1994年在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化學系Hanessian教授實驗室做博士後工作。
1994—1998年先後在美國加州Cytel公司和Ontogen公司做研究員;
1997—1998年在美國Kentucky州Helios藥物公司做高級研究員;
1998—2001年在美國Kentucky州Advanced SynTech藥物公司任化學部主任。
2004年7月在中關村匯龍森創業園成立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任董事長。
管理團隊
技術研發團隊
陽華,首席技術官,博士,畢業於曼徹斯特大學,蒙特婁大學做博士後出站後曾就職於阿斯利康公司。參與研發的其中三個化合物已進入臨床開發
張錦芳,首席質量官,博士,畢業於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蒙特婁大學做博士後出站後曾就職於Helios製藥公司,工藝研發及生產副總裁
王文貴,工藝研發及生產副總裁,博士,畢業於蒙特婁大學,哈佛大學做博士後出站後曾就職於葛蘭素史克公司,參與研發的其中兩個化合物已進入臨床開發。
劉長年,博士,畢業於內布拉斯加大學,堪薩斯大學做博士後出站後曾就職於杜邦公司,參與研發的其中一個化合物進入市場,三個化合物已進入臨床開發
孫麗,腫瘤藥物研發高級副總裁,博士,畢業於北卡羅來納大學,曾就職於輝瑞製藥公司,參與研發的其中一個化合物進入市場,三個化合物已進入臨床開發。
白昌,生物研發副總裁,博士,畢業於貝勒醫學院,曾就職於默克公司,參與研發的其中三個化合物已進入了臨床開發。
陳通前,化學研發副總裁,博士,畢業於俄亥俄州立大學。華盛頓大學及科羅拉多大學博士後出站後曾就職於默克公司,在生物有機化學方面有豐富的研發經驗。
業務發展團隊
Katherine Lee, MBA ,業務開發與項目管理副總裁,MBA畢業於奧斯汀德州大學,曾就職於美國陶氏化學公司具有製藥及化學公司十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Jim Malecha, Ph.D,項目執行經理,博士,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原Kalypsys公司化學負責人,曾就職於法瑪西亞/塞爾公司,參與研發的兩個化合物進入市場,三個化合物已進入臨床開發。
Erich Grimm, Ph.D 項目高級經理,博士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曾就職於默克公司,參與研發的其中兩個化合物進入市場。
莊慧, Ph.D,項目開發經理,博士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曾就職於Kalypsys化學公司
突出成就
康龍化成致力於建設一個在一系列科研領域都具有豐富經驗的國際一流的科研管理團隊,從而將公司建設成一個集成化的藥物研發服務平台,在醫藥研發的各個環節為客戶提供增殖服務,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就是靠著精細與嚴謹,康龍化成創出品牌,業務成倍增長。2005年,成立僅一年的康龍化成“鳥槍換炮”,搬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在,康龍化成已擁有1.5萬平方米實驗室,20多位“海歸”加盟其中。
2007-2008兩年間,康龍化成啟動兩次融資,獲三家國際知名風投公司注資約3000萬美元。充沛的現金流,使其發展如虎添翼,業務範圍已從新藥研發化學服務擴展到新藥研發生物服務、藥品製劑研發服務等領域。而今康龍化成已是中國排名前三的醫藥技術服務外包企業,全球最大的10家製藥企業中,有7家是它的客戶。
康龍化成發展得太快了。短短5年,其年收入就從400萬元躍升到兩億元,把一個個競爭對手甩在身後。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批新人加盟。去年初印的宣傳冊,“公司員工總數”寫的還是500人,一年沒過完已經超過700人了。
樓柏良提供的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新藥開發成本平均超過十億美元,而醫藥外包市場每年以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增長,將超過三百億美元。為提高研發效率,許多醫藥公司把研發工作外包給開發中國家,使醫藥研發外包成為繼軟體外包服務之後的第二大外包產業。中國近三分之一醫藥研發外包企業集中在北京,去年北京生物醫藥研發服務年收入已超過人民幣五十億元。
投資策略
康龍化成的行銷方式以直接銷售為主。行銷內容將分為技術行銷和產品行銷:技術行銷包括為各醫藥公司和其他有關客戶提供新型藥用小分子及藥物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的技術諮詢、技術服務以及技術轉讓等;產品行銷則以銷售公司研製的化合物庫為主,銷售對象為各新藥研製單位。而基於此,他們的行銷目標是力爭在今後兩年內實現銷售額達到1500萬—2000萬美元,在行業內初步樹立起良好企業形象, 並具備一定知名度。
比其他醫藥研發外包企業幸運的是,樓柏良的康龍化成公司在融資方面很順利,繼2007年得到聯想風投第一輪500萬美元投資之後,2008年一家美國VC將2500萬美元注入了這家公司。
目前對我們是最好的時機。尤其是今年,因為金融危機,風投相對保守,有些公司可能會因資金而出現問題,而我們很成功地獲得了資金。我們有足夠的資源去建立系統,很坦然面對危機。2002年,正當中國的醫藥外包剛剛開始起步,樓柏良認為到了一個回國創業的好機會,於是成立了康龍化成公司。
樓柏良認為,金融危機對國外公司的研發力度也會有些影響,但整個行業是往前發展的,樂觀的。醫藥研發外包的比例會逐年增加,在金融危機影響的一系列變化中,誰能抓住機會把服務的系統建立好,客戶就不會跑”。
事實上,醫藥研發外包企業不擁有智慧財產權,按照與製藥企業的契約,進行新藥研發,並獲得利潤。然而眾所周知,研發的本質尤其醫藥的是一個長期、風險大、投入高的工作,為什麼把它外包出去能達到雙贏的局面?
樓柏良介紹說,與IT行業外包相比,醫藥研發外包的商業模式相對簡單一些,基本都是服務模式,給一個課題,我們放多少研究員進去,不管結果如何,他們付錢;或者達到客戶要求,客戶付款。
現在已經有了一種風險共擔的新模式,比如客戶先付定金,當研究出來之後,根據研發成果決定最終拿到的報酬,可能會多,也可能會拿少。另一種則是風險更大但收益也更加豐厚的模式:雙方約定分享產品上市之後的利潤。這適合實力強的企業,因為需要前期的投入較大。
康龍化成公司這幾年一直都採取前面的模式,如果實力增強,當然後面利潤分享的模式更加誘人,國外醫藥行業的研發是企業的重中之重,這個領域的投資非常巨大,10億美元形成一個新藥,因此研發成本也一直是個大問題。中國擁有人才和成本兩大優勢,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做外包服務。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事實上,由於中國的人力成本較低,在國內從事CRO行業基本都是盈利的。樓柏良算了一筆賬:在歐美的大型醫藥公司,僱傭一位化學家需要25萬美金,而在中國則只要這個價格的1/3。
創業感言
成功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不是一個人在創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的產業扶持政策以及對創業者全方位的
、具體的指導幫助,使我們找到了一個可以成長的搖籃。很多海歸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其實,把個人專長與外部環境結合起來,更容易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