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銀華

“是,在這一個站點,多的時候有60個流浪者。 ”一位流浪者說,他每天都去前門附近。 一個流浪者問有沒有手套,樊銀華說,下次帶給她。

記者目擊

1月13日的北京,霧霾很厲害。記者打通了樊銀華的電話,他是隨手街頭救助的負責人,他告訴我去永定門長途汽車站。
車站不大,看上去很破舊,售票大廳旁側,豎著個張家口售票點的牌子,再往前走就是幾堆塑膠布蓋起來的東西,一位阿婆正在整理紙箱子一類的東西。
樊銀華來了,帶著小紅帽,還有4個志願者,帶了幾箱速食麵和火腿腸。“那些是不是流浪者?”記者問。“是,在這一個站點,多的時候有60個流浪者。”他回答。
每個鋪位3包速食麵、兩根火腿腸,我跟著志願者一同派發,邊走邊問,流浪者有來自安徽的,有來自黑龍江的、湖南的,也有新疆的,有的來了半個月,有的來了三四年,還有的來了十幾年。一位流浪者說,之前有錢的時候住過旅社,後來沒錢了,就開始流浪。問他怎么不去收容所,他搖了搖頭。
順著巷子往裡走,有更多的流浪者,水泥地上每人一個鋪位,下面有的是紙箱一類的東西,有的是塑膠布,一位阿婆鋪的很單薄,地上很薄的一層破棉被,上面搭了一條薄棉被,還有衣服。樊銀華見她的衣物實在太少,便讓記者把最厚的一床棉被拿給她,還給她一床褥子。她是新近才來的,之前沒有派發到更多的衣物。有些流浪者用塑膠布紮起一個大棚,那樣能擋風,但更多的是連大一點兒的塑膠布也沒有,就把頭縮在被子裡。
下一個流浪點,有將近20人。有兩個人還沒睡,站在橋頭邊聊天,還有一個沒回來。我們從公路上的斜坡下去,橋底下很黑,只能用手機打著光,每個鋪位邊上會有一些紙箱類的雜物,有一個鋪位旁邊,有幾雙碗筷,還有一口鐵鍋。這裡也有兩口子一起流浪的。記者問他們平時怎么吃飯,大部分人說一方面是志願者的救濟,一方面是撿破爛,比如寶特瓶、紙箱,主要的來源是垃圾箱。“周邊已經很難撿到。”一位流浪者說,他每天都去前門附近。

派發有記錄

站前的一個小超市外面,幾個流浪者正圍坐著聊天,關於春節,關於新的兩會,幾人穿著軍綠色大衣,那是志願者派發的。一個流浪者問有沒有手套,樊銀華說,下次帶給她。每次給了哪些人,給了什麼東西,樊銀華都有數,每發一個他都用手機拍下來,留記錄,在正常情況下,他每周要來3次,每次回去後派發的物品和數量都及時在微博上公布,供公眾監督。

其中有二十年流浪者

一個一家三口的流浪者說,除了撿破爛,她最重要的工作是每天到信訪局登記,這家人在這裡流浪已經20年,兒子已經30歲,三口住在一個塑膠布支起來的棚子裡,老家早就斷了聯繫,“怕連累親戚。”
樊銀華盤算著手上的貨和需要發放的人數,一袋速食麵掉到坡下,他爬下去撿上來。在橋與路的縫隙里,他跳上去大聲叫著:大哥,大哥。他知道裡面有人,但是路上行駛的車很多,很吵,很難聽到。“上次也沒叫到。”他嘟囔著。“為什麼不用喇叭呢?”記者問。“會嚇到他們。”他回答。
在一個50厘米高的窟窿里,木板做成一個小門,敲了半天沒開,樊銀華把物品從門縫裡塞進去。在一個廢棄的垃圾箱前,樊銀華喊了半天,沒人應,他走進去,裡面有個人跟出來,接過食物,連聲道謝
“這哪裡會有個頭啊?”記者問樊銀華。
“那也得管,總不能看著人死吧。”樊銀華自己也上訪過,他知道這些人的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