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樊力老師,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9月11日13點54分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46歲。
學術成就
・代表論著:
《略論三苗族及其文化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原文物》1998年1期)。
《論石家河文化青龍泉三期類型》(《考古與文物》1999年4期)。
生平
樊力老師1983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87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樊力老師將全身心投入到中國考古學的教學與研究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多次主持或參加田野考古教學實習,為人師表,深受愛戴。樊力老師的去世,是我們的重大損失。我們將永遠懷念樊力老師!
去世
樊力老師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10年9月15日上午10點至11點,在八寶山殯儀館竹廳舉行。
醫師樊力
簡介男,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肛腸學組委員,湖北省小兒外科學會委員,中華小兒外科雜誌副總編。
1979年畢業於原武漢醫學院,畢業後從事普通外科及小兒外科臨床工作達27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從醫經歷中完成過各類手術數千例,搶救和治癒過無數病人,從無醫療事故發生。1995年獲同濟醫科大學外科學碩士學位,課題為肝小腸聯合移植。1999年獲同濟醫科大學外科學博士學位,課題為肝癌的自殺基因治療及治療基因體內導入方法的研究。1995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00年晉升為副教授。2001年曾作為高訪學者赴台灣中山醫學大學等單位進行講學和研究工作四個月。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曾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兒童醫院小兒外科進行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
現從事小兒外科專業工作,專業方向為小兒腹部外科、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治療、新生兒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矯治及小兒腫瘤。
1、1991-1997年 主持中低位直腸癌根治術後原位肛門再造術及其節便機理以及直腸癌病人直腸肛管測壓學研究課題,創造了一種原位肛門再造術,發現直腸癌病變、直腸癌根治術前後肛管直腸的壓力、波形以及反射變化的規律及其相互關係,提出了其臨床套用意義。該研究通過二項省級成果鑑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湖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
2、1993-1995年 參加王果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大鼠肝小腸聯合移植的實驗研究》,在國內首次創建大鼠肝小腸聯合移植動物模型,證實了肝小腸聯合移植中肝對小腸的保護作用。
3、1996-1999年 參加吳在德教授主持的《肝癌自殺基因治療及治療基因體內導入方法的實驗研究》,體外實驗證實了tk自殺基因殺傷肝癌細胞的有效性,體內實驗證實了肝動脈注射加栓塞是體內基因靶向性導入的有效方法 ,以本研究為基礎而完成的博士論文獲2000年度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4、2000-2003年 開展小兒肝癌微血管密度及其VEGF表達的免疫組化研究,發現和證實了小兒肝臟腫瘤與成人相比具有血管再生力強的特點,因而有生長快、轉移快、術後易復發和預後極差的結果,提出控制血管再生能力應該是治療小兒肝臟腫瘤以及延長術後患兒存活率的一個方向 。
5、2003-2004年 開始研究巨結腸類緣性疾病的病理和臨床診斷特點,闡明了常規巨結腸診斷方法中,巨結腸和其類緣性疾病是有顯著區別的,並歸納了其診斷特點,用於臨床指導。
6、2004-2006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Mott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從事短腸綜合症和全給腸道外營養(TPN)對小腸上皮生理和免疫功能的影響的研究,在建立TPN動物模型的基礎上重點研究在TPN狀態下細胞因子中白介素4,6,10的變化及其對腸道功能的作用,發現和證實TPN後小腸上皮間淋巴細胞表達的細胞因子可作用於上皮細胞連線蛋白而破壞腸上皮屏障,以第一作者和合作者完成論文6篇,現已發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