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述
樂橋村原稱娛樂橋,曾稱吳樂橋,由樂橋、厝溪、大亭三自然村組成。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距鎮政府西南3.5公里,東界沙溪前隴村,西郊揭陽縣黃西村(今揭陽市揭東縣登崗鎮黃西村),南與沙溪仁里村接壤,北與井裡相連,地勢低平,三村均是三面環溪,境內溪流縱橫,通中灕江,有潮汛。聚落呈塊狀,面積0.7l平方公里。泥塑、木雕為傳統工藝。主村樂橋與大亭同宗,明代由彩塘宏安遷此創鄉。初名娛樂橋,固居吳、黃、藍、趙、許五姓,吳姓為先,近村有一石橋,敞改名吳樂橋。後吳、黃、藍、趙四姓外遷而稱樂橋。耕地683畝,屬半帖質土,主種水稻、甘茨、黃麻、花生,生柑種植有較長歷史,泥塑、木雕工藝尤為著稱,刻塑神像更有造詣,人物形象雕琢精緻,栩栩如生。民國初年,許欽等10多藝人,先後受聘往潮州開元寺及福建、潮陽等庵寺刻塑佛像,均獲好評。 “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大破“四舊”,雕塑工藝停業。現能繼承傳統工藝僅10多人,依然為各地聘請雕塑神像。
村處僻遠清末始有“瑞木學堂”1個。轄屬大亭村,距樂橋東0.5公里,與樂橋同宗。明代有大亭一座,村也以此故名。
厝溪村,距樂橋西北0.3公里。先民於明代自沙溪賈里遷此。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90.8畝(其中:田 畝,地490.8畝),人均耕地2.3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8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畝,主要種植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0畝,其中養殖面積0 畝;草地0 畝;荒山荒地 600畝,其他面積209.2 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 路、通點 、通 (或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 0戶通自來水,有 0戶飲用井水,有 5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54戶通電,有0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0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和%);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2戶(分別占總數的4 %和4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 路(或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 路面(水泥路、柏油路、彈石路或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31 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 6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0輛,拖拉機 1輛,機車1 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0戶;建有小水窖 3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 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 畝,有效灌溉率為 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5萬元,占總收入的38%;畜牧業收入9.4萬元,占總收入的 3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0頭,肉牛16頭,肉羊 0頭);漁業收入 0萬元,占總收入的 0%;林業收入1.5 萬元,占總收入的4%;第二、三產業收入3.1萬元,占總收入的6%;工資性收入 22萬元,占總收入的37%。農民人均純收入9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46人(占勞動力的17.8 %),在省內務工25人,到省外務工21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玉米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22.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6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擁有企業0 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 個;專業合作組織0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 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0 戶。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4戶,共鄉村人口216人,其中男性109人,女性107人。其中農業人口180人,勞動力135人。該村以漢、彝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 族 184人, 彝族32 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 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6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62%;享受低保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水磨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6 公里,距離鄉(鎮)衛生院23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 0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 4戶,占農戶總數的7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營地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水磨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6公里,距離中學2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人,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2 人。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導致農業無法發展壯大,人均耕地面積不足,格田成方沒有認真做好,半途而廢,公路破壞嚴重,需要大修以及拓寬加固,霍灣水庫需要加深加固,小雪教育問題需要亟待完善分配資源,人畜飲水困難(主要突出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畜飲水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由各村提供)。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核桃(如發展 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 100頭、牛 6頭、羊45 只;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4 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 900元增加到1100元。 發展輕工業,加強村民的合作和宣傳,努力使本村有10個工廠,發展旅遊業重點在岱鰲山,發展養殖業,重點在幾個水庫的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