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自從發現叫媽有各項好處之後,有一種積極參與的熱情,目前已經快14個半月了,發聲規則如下:
"媽媽":發音有多種通常是第一和第三聲,心情舒暢的時候,正常速度叫,發嗲呢,第三聲,著急了,媽——一個位元組,如果不理會媽、媽、媽.....叫個不停.....
"爸爸":和爸爸比較淘氣,還特喜聞他爹翹起的臭腳,聞後聳著鼻子,"巴巴",表示臭!高興了,"爸!""哎!"鑒於答應的爽快之至,重複上述對白多遍以上,直至雙方都覺得無趣了為止。
"姥姥","奶奶",這兩個詞準確無誤。看電視或者出去玩,遇到年齡和姥姥差不多的女性長輩,會小小聲叫一句"奶奶",因為他把一個年紀和媽媽差不多的阿姨叫成了"奶奶",人家還有姥姥都是一臉尷尬,所以樂樂會小心看姥姥的臉,怕叫錯了。
"爺爺",不會叫"姥爺",統統以這個詞稱呼爺爺和姥爺,他的臉對著誰,這詞就叫誰。
"姨——呀",不用說,這是叫小姨呢,姨夫這個詞就比較困難,練習了多次也沒成功,自己發明的稱呼"氣..氣?"
"哥哥",有時叫成"狗狗",妹妹弟弟還不太會叫,伯伯和本本又分不清楚,但對人的稱謂還是比較清楚的,能區分年齡不同的男女,然後分別加以稱呼,叫的人都高高興興,很有點察言觀色的本領。
叫的最多的莫過於"拿拿",吃飯了。指奶瓶——拿拿,玩,指玩具,汽車..——拿拿,好象只要會著一個詞,就差不多了,但願這小子還沒想明白這一點。
眼,耳,鼻,嘴,耳朵,肚子,會指,只會說肚肚,有時說成"吐吐"。
動物:"狗狗","貓咪"...
"車車","燈","被被"...
......
指絕大多數東西都會認,但說出來就少了,不要緊,反正我兒也沒指望成為神童,這點非常知足。
會變換語調錶達高興、生氣、著急、撒嬌等等情緒,有時忍不住問我媽:"我小時候也這樣?"我媽,"哼,你有這條件?你那時什麼一伙食?"
喜歡上新的玩法,坐小板凳,抱著板凳"嘿呦、嘿呦",費勁地找妥一處風景視線俱佳的場所(一般是飯桌邊上),放好,前邁兩步,慢慢地後退,一步步挨,感覺腿碰上凳沿了,一屁股坐下,翹起二郎腿,感覺真是——沒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