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該寺的歷史沿革情況,據清真寺碑文記載:在清朝同治年間,就有邱縣回族人因當地災荒殘年、為餬口謀生遷來磁縣城內定居。至民國七年城內回族人已有數十戶,隨著回族人口的增多,設有一處宗教活動場所,即清真寺,但因歲久廢壞,唯有俱進會(當時的回族組織)代之,俱進會設經、漢學校一處,為了消除回、漢之間界限,後改為大同學校。民國七年初夏(1918年),劉孟揚(天津回民,據說是劉清揚之胞弟)奉省令任磁縣縣長。教長王朝清有重修清真寺的願望,經與縣長劉孟揚協商後,縣長首先捐款百元,以資提倡,餘款由本地回民奉獻也貼。教長王朝清並奔走燕魯等地募捐,將清真寺重新翻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縣長劉益揚還為該寺寫了碑記,保存至今。
“文革”期間,以破四舊為名,使寺內建築設備遭到嚴重破壞,部分房屋被拆除,所有房屋門窗被竊走,整個院落成為廢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了貫徹落實民族團結平等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於1981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關懷下,經縣政府、磁州鎮政府與樂善街黨支部協商,由街道賠款5000元,對清真寺進行了修復,聘請了住寺教長,使廣大穆斯林過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1983年又建立起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清真寺的事務。
規模建制
該寺建門樓一座,內有大殿3間、講堂5間、水房子3間,占地面積約0.3畝。
地理交通
地址:河北省磁縣樂善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