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有三種:受可以依三分法或五分法分別。當只純粹依其感受來分析時,受有三種:苦、樂、不苦不樂。在這三分法裡,樂受包括了‘身體的樂受’和‘心的樂受或悅受’兩者;而苦受則包括了‘身體的苦受’和‘心的苦受或憂受’兩者。
受亦可分析為五種:當受依‘根’(indriya)分析時,它則成為五種。這五種受稱為根,因為在感受目標方面,它們作為其相應法的主人或支配(indra)該些相應法。
在採用五分法時,三分法的樂受則分為樂受與悅受,前者是身受,後者是心受;三分法的苦受則分為苦受與憂受,前者是身受,後者是心受;不苦不樂受亦即舍受。
樂受(sukha-vedana)的特相是體驗可喜的觸所緣;作用是增長相應法;現起是身體之愉樂;近因是身根(即身淨色)。
相關詞條
-
不苦不樂受
佛教知識,三受之一。 又雲舍受。 於不違不順之境領納不苦不樂之心意也。
-
三受
。是名苦受。二、樂受 謂於六塵順情之境。而有適悅之樂。是名樂受。三、不苦不樂受 謂於六塵不違不順之境。所受非苦非樂。是名不苦不樂受。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補充內容意根、法塵相接觸以後,意識才能從如來藏中現起。而意識現...
出處 受者領納也。謂六根之識。領受六塵之境也 內容詳述 補充內容 -
入定
卻不知道痛。為什麼呢?因為初禪只有樂受沒有苦受,所以,你靜坐到心念很平靜...說:當你入定時,呼吸一定是從粗變細、心念從粗變細、身體從沒有樂受變成有樂受。就是說,入定的過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變,你要小心觀察它變化...
傳說 修煉法 (出處:致光法師之 定慧之路) 另一類方法 -
大念住經
佛陀臨涅盤時,叮囑弟子們以四念住為住.這觀身念住、觀受念住、觀心念住、觀法念住的四念住,是佛陀親自修行的體驗,是借著觀察覺知...
大念住經(譯文) 文言文版 《大念住經》 台灣元亨寺譯本 -
行苦性
名為苦。又此行苦,遍行一切若樂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樂受中。然於不苦不樂受中,此粗重性、分明顯現。是故但說不苦不樂受,由行苦故苦。于樂受苦受中...。如是於業煩惱所生諸行所有安立粗重所攝猶如熱癰行苦性中所有樂受,如冷觸封...
-
大念處經
又如何於受隨觀受而住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感受到無物...
概論 大念處經 -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下
複次五受根。是佛所說。謂樂受根。苦受根。喜受根。憂受根。舍受根複次...。以心喜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相應。由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身輕安。即樂受相應。由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下 相關條目 -
三種欲生
解 俱舍論十一卷十三頁云:論曰:欲生三者: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彼於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唯第五樂變化天。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 三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三卷三頁云:欲生有三。一、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
-
第四禪
其次的差別:(第三禪的)樂受不能作(第四禪的)不苦不樂受的習行緣114之緣,於第四禪必須生起不苦不樂受,是故彼等(速行心)是與舍受相應的,因與舍...這裡的“不苦不樂”即是說不苦不樂受,深微難知,不易了解。譬如用了種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