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灘陂

槎灘陂

槎灘陂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境內,陂壩以上集雨面積為971平方公里,為南唐周矩始建,時間約在958年前後,距今已有一千餘年歷史。槎灘陂分為主壩和副壩兩部分。由筏道、排砂閘,引水渠、防洪堤、總進水閘組成。主壩頂高程78.8米,長105米。完善的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被專家稱為"江南都江堰"。2016年11月,被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評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2017年2月,槎灘陂水利風景區獲批為2016年度江西省省級水利風景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槎灘陂槎灘陂

958年前後,南唐周矩始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萬多畝糧田,完善的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使得這座水利工程雖然歷千年風雨,仍發揮著顯著的灌溉效益。

唐天成年間(926-929年)監察御史周矩(896-976年),金陵人,於後周顯德5年(958)避亂遷居泰和萬歲鄉,因地處高燥無秋收,乃在禾市上游以木樁壓石為大陂,長百丈,導引江水,開洪旁註,以防河道漫流改道,名槎灘”。

水渠自西向東依次流經禾市鎮,在上蔣村時又分為南北兩條支流,分別稱為“南乾渠”和“北乾渠”,繼而流經螺溪鎮及石山鄉,在三派村匯入禾水。在主壩上的基角處,暴露出眾多的紅石條是最早的築壩材料,已阻水千年。

1998年,水電部門在古陂上發現了兩塊刻有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3年)蔣氏重修槎灘陂的條石。

工程概況

槎灘陂槎灘陂
槎灘陂分為主壩和副壩兩部分。筏道、排砂閘,引水渠防洪堤、總進水閘組成。主壩頂高程78.8米,長105米,副壩頂高程78.5米,長152米,筏道寬7米。

水渠自西向東依次流經禾市鎮,在上蔣村時又分為南北兩條支流,分別稱為“南乾渠”和“北乾渠”,繼而流經螺溪鎮及石山鄉,在三派村匯入禾水。

在主壩上的基角處,暴露出眾多的紅石條是最早的築壩材料,已阻水千年。這些紅石條分四五層壘疊築起。浸於水中的紅石條有4米長,寬0.4米,厚約0.5米。

史書記載

槎灘陂槎灘陂
史料記載,周矩在天成末年(公元930年)隨兒子周羨和女婿吉州刺史楊大中遷居泰和的萬歲(今泰和螺溪鎮)。他體察民情,深知民眾受旱欠收之苦,便決定興修水利。公元937年,周矩經過多年的謀劃後,選擇了屬贛江水系禾水支流的牛吼江上游的槎灘村畔,用木樁、竹筱、土石壓為大陂。

泰和縣》記載:古陂長一百餘丈,橫遏江水,開洪旁註,故名槎灘陂。又於灘下七里許,伐石築減水小陂,儲蓄水道,俾無泛濫,名碉石。古陂設計合理,均設在河床堅硬、水流緩慢處,以免遭沖毀,並在陂上設定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保證航運暢通。

建成槎灘陂後,周矩父子開挖灌溉渠道36條,使當時禾市鎮和螺溪鎮9000多畝田地變成吉泰盆地的魚米之鄉。

由於周矩生前對古陂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古陂歷時千年仍屹立不倒,惠澤萬頃,至今仍可灌溉泰和、吉安兩縣四個鄉鎮的4萬多畝良田,對我國現有農村水利工程管理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史料記載,古陂建成後,當地就立刻成立了由陂長負責、各有業大戶輪流執政的管理機構。同時,周矩父子置辦田產,獲取穀物,以確保古陂的日常維護經費。

所獲榮譽

2013年,槎灘陂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11月,被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評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2017年2月,槎灘陂水利風景區獲批為2016年度江西省省級水利風景區。

文學描述

槎灘陂賦

胡迎建

往昔螺溪禾市之鄉,高燥乏水,乾旱歉收。南唐周矩父子,察民情,擇槎灘。壘條石,系木樁。開洪旁註,橫鎖牛吼之奔流;決渠分支,更添碉石以減水。汩汩兮淙淙,濺濺兮瀏瀏。

惠溉長滋,苗稼有膏腴之壤;荷鋤相慶,農夫無喣沫之憂。維修責無旁貸,越千年而未圮;管理嚴有法規,惠萬民以濟生。游蜀觀岷,皆知李冰開都江堰;飲水思源,莫忘周氏築槎灘陂也。

跨新紀,修陂堅。疏浚溝渠,通暢流水歡喧;栽培蔬果,扶疏花樹鮮妍。鶴翥鷺翔,桃源村邊夸生態;童嬉叟樂,稻花香里說豐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