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筋餅

榆林筋餅

榆林筋餅的主料是優質麵粉,不含防腐劑,是聞名全國的蘭西縣榆林鎮美食。

小榆樹,現在的蘭西縣榆林鎮,有個聞名全國的美食——榆林筋餅。南去北往哈爾濱辦事的人們,或是從哈市北上的開車師傅及隨行者,路過小榆樹街面,總要停下車走進筋餅店來。每人幾張筋餅,點個土豆絲,來盤燻肉,再上點什麼醬和蔥之類的,品一品這極富地方特色的美食味道。

榆林筋餅,起源於北宋年間。據說,當時宋徽欽二帝被擄到北方後關押在五國城內,多日茶飯不進,命懸一線。一位隨從精通麵食技藝,便精心製作了一張透亮的薄餅,中間加了些雞肉絲和蔥絲等,勸主公食下,誰知二帝吃後食慾大開,連連稱好。後傳到民間經不斷揣摩演變,形成餅似圓月薄如蟬翼且筋性十足柔軟可口的經典美食。

清同治初期,小榆樹筋餅就已遠近聞名。凡有人路過此地,聞香下馬,更有美食愛好者專程前來覓香,都要飽飽吃上一頓,分外滿意。早年最出名的筋餅王,當數閆七筋餅,烙的筋餅有農家蓋帘子那么大,都是一個尺寸,厚薄相當。在那個松北平原還很荒涼的年月,數九寒冬,寒氣逼人。過路人一身霜雪鑽進餅店來,鋪開大筋餅,卷上熱乎乎的驢馬爛、肘子肉或者豬頭肉,對上大碗清湯,美美地吃上,不但是管了餓,也解了饞,那是吃得滿口香啊,頓時渾身就暖和起來,這份享用真是難以言表。朝廷派往卜奎(今齊齊哈爾市)騎馬辦事的欽差大臣經過小榆樹,也要跑進店來特意嘗嘗這兒的筋餅,一路上還不住地誇讚小榆樹筋餅如何好吃。返回時再好好飽餐一頓,還得大大方方打包帶回朝庭。

實際上,榆林筋餅,是清初小榆樹移民滿族人發明的。那時糧食還較為缺少,很多人食不果腹,白面、豆油之類的“細糧”更是金貴,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一點點。為了節省油、面,一些善於調劑生活的家庭主婦總是把餅儘量烙薄,並想出了一個用薄餅卷菜吃的好主意。這種既節約又體面的烙餅吃的方法,很快得到了人們的讚譽和認可,並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鬆軟、超薄、透明、筋到的北方薄餅,成為小榆樹飯館裡的特色主食。

滿族人閆廣喜,亦稱閆七,是製作榆林筋餅的代表人物。他13歲學烙筋餅,手法細膩,工藝精湛,烙筋餅揪的面劑子每個都是1兩,烙出的餅圓如刀削,用油極少,卻筋到好吃。一次家裡蓋房子來一些幫工,他一人烙餅供40人吃,大夥吃得相當好,一時傳為佳話,人們喜稱他“閻七筋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第三代傳人閻吉慶,幡然醒悟,將烙筋餅之秘方和技術接連傳給了外姓人。沒過幾年,這絕活在小榆樹遍地開花,筋餅店越來越火,近些年連鎖店遍及全國許多城市或小鎮,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中式快餐。現如今,這張筋餅將小榆樹這個窮屯子,烙成了哈黑公路(202國道)上的一座繁華小鎮。現在,這裡的筋餅店已發展到100多家,有的客商將地道的榆林鎮筋餅店,早就做到了哈爾濱、東北其它地方及首都北京。

吃上可口的筋餅,往往人們興致大起,根本顧不得什麼形象了。擼起胳膊下手卷餅,在餅上鋪好菜,放上點醬,撒點蔥絲香菜等,緊登登地捲起來,趕緊送到嘴裡。壓桌的常常是一盤農家大醬,一般還有蔥絲、香菜絲和醃黃瓜。筋餅隨後端上來,只見它薄得下面放張報紙都能看見字,黃中透亮,隔餅可讀報。筋餅非常結實又有彈性,用東北話形容那叫“筋到”,卷進很多菜不會破也不會漏,吃起來口感極好。

進入新世紀的榆林筋餅,實現了技術和廚藝大改進和大更新。筋餅裡面卷的肉和菜都有了新的完善和提升,比如:大多是包京醬三絲、香菜肉絲、土豆絲等。還可包羊角蔥、甜麵醬、香椿炒雞蛋、香辣肉絲、魚香肉絲、豆芽、燻肉、香菜、豬頭肉……人們最喜歡在餅里卷樹椒土豆絲和魚香肉絲,酸酸甜甜地,辣辣地。當然,飯桌上,總少不了榆林老豆腐,介於嫩、老豆腐之間,口感實在不錯。吃得筋餅,不僅品嘗到了呼蘭河畔的地方美食,也真切感受到東北別具風韻的文化氣息。吃筋餅也講究口味、環境、心情和服務。吃著筋餅,細看榆林這塊“風水寶地”,傾聽筋餅那“橫空出世”的傳奇,流來資本,流來人氣,帶走的是好名聲。筋餅和春餅類似,不講究時節和卷菜,衍生了好多巧妙精明的吃法。不過,就是特色鮮明:香味濃郁,快捷筋到,層次清晰,柔軟適口。

近兩年,時興筋餅卷芥菜絲,家家筋餅店後屋擺放成排的大肛里都淹滿了芥菜。來吃餅的,多為城裡人,除了要卷餅菜之外,又推出名目繁多的農家菜:蘸醬菜、殺豬菜、烀茄子、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 再來幾瓶上好的啤酒。這裡既有農家飯菜的解飽實惠,又有大都市人喜歡的色味俱全,營養保健。

要說榆林筋餅的做法,其實也不難。得把面和得很軟,將精粉調成冷水麵團,揪成面劑,擀成長方形片,抹層軟酥,從前向後疊起抻長,劑頭壓成圓形底座盤起。稍後,擀成圓形薄餅,平鍋里放少許油燒熱,將餅放入。半分鐘,待上面稍變色,用鍋鏟把餅翻過來,半分鐘後再翻個個,一共一分半鐘,翻三次,這張餅就烙成了。出鍋後放入盆中,蓋上蓋保溫,這樣一張張餅摞起來,保溫且鬆軟。(摘自黑龍江日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