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山後村

1978年,糧食畝產200公斤,總產30萬公斤。 1985年,村集體建鞭炮廠,從業30多人。 1975年,人均糧食200多公斤,全村總收入19萬元。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村於榆山之後,故命村名為榆山後。 榆山後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7′,北緯36°55′。東與北槐樹底村為鄰,西與萊陽市清江泊村相連,南與北臥龍村相望,北與東宋格莊接壤。隸屬發城鎮。北距鎮政府駐地8.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30.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芋頭、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30戶,975人。有宋、劉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宋姓。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日軍膠東冬季大掃蕩,拉網合圍馬石山。膠東八路軍某部在突出重圍後,又在本村被日軍包圍,八九十人壯烈犧牲,後安葬在本村。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同年投資5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
1992年投資10萬元,建起自來水蓄水池,村民開始用上自來水。
1995年投資8萬元,安裝閉路電視。
2002年10月19日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省委老幹部局、省民政廳,在省委禮堂舉行全省老幹部為建在本村的無名抗日烈士紀念碑捐款移交儀式,以志紀念在海陽周家溝戰鬥、王家莊戰鬥、榆山後戰鬥、馬石山東麓戰鬥和郭城戰鬥中犧牲的400餘名無名烈士。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1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00公斤,總產30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270公斤,比1978年增長7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提高到572公斤,總產達到35.22萬公斤。 1976年以來,先後發展銀杏10.7公頃、葡萄8公頃。1987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主要品種有紅富士、新喬納金等。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742萬元,其中農業590萬元,畜牧養殖業150萬元,林業2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手工業,主要為生產麻布、網扣等項目,收入僅供自給。1985年,村集體建鞭炮廠,從業30多人。當年投產,當年見效,產值100多萬元,利稅29萬元,上交村集體8萬元。1993年,村投資32萬元,新上水磨石板廠。1995年以來,發展芋頭加工點7個。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8人,收入224萬元。
第三產業1953年,辦起供銷社代銷店。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理髮店、電氣焊修理鋪、商店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3人,收入22萬元,其中運輸業5萬元,商飲業8萬元,服務業9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2年,成立榆山後完小。1967年,完小改為聯中,教職工10多人,學生200多人。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70公斤左右,只能半糠半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人均糧食200多公斤,全村總收入19萬元。2002年,人均占有糧食達到600公斤,人均純收入3298元,人均存款餘額24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320多輛。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90年以來,全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1998年,村統一建設別墅6棟。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10月,宋世民、宋學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1944年,成立黨支部,宋世民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5人。在上級黨委和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80餘人,隨軍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6名。2002年,有黨小組7個,黨員39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宋世民、宋學淑、宋學良、宋錫章、宋春早、宋同雲、柳玉林、劉春起、宋合文、宋志文、宋發科。 1996年,村黨支部被評為海陽市先進基層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3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士榮、劉春明、宋發勝、宋振祥、劉建錄、宋振鳳、劉春開、宋合文、劉春利、劉同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