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花[芸香目楝科植物]

楝花[芸香目楝科植物]
楝花[芸香目楝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楝花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花。苦楝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小葉對生,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花芳香;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花瓣淡紫色,倒卵狀匙形,雄蕊管紫色,無毛或近無毛,花葯著生於裂片內側,且與裂片互生,長橢圓形,子房近球形,無毛,花柱細長,柱頭頭狀。花期恰處農曆春盡夏來之時(陽曆4-5月),是二十四番風信花的最後一花。《江南靖士詩稿·送春》“餞離時節楝花叢”正反映楝花繁盛季節。

形態特徵

楝花[芸香目楝科植物] 楝花[芸香目楝科植物]

落葉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分枝廣展,小枝有葉痕。葉為2-3回奇數羽狀複葉,長20-40厘米;小葉對生,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生一片通常略大,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多少偏斜,邊緣有鈍鋸齒,幼時被星狀毛,後兩面均無毛,側脈每邊12-16條,廣展,向上斜舉。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無毛或幼時被鱗片狀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狀匙形,長約1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較密;雄蕊管紫色,無毛或近無毛,長7-8毫米,有縱細脈,管口有鑽形、2-3齒裂的狹裂片10枚,花葯10枚,著生於裂片內側,且與裂片互生,長橢圓形,頂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無毛,每室有胚珠2顆,花柱細長,柱頭頭狀,頂端具5齒,不伸出雄蕊管。核果球形至橢圓形,長1-2厘米,寬8-15毫米,內果皮木質,4-5室,每室有種子1顆;種子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長習性

生於低海拔曠野、路旁或疏林中,目前已廣泛引為栽培。本植物在濕潤的沃土上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土、中性土與石灰岩地區均能生長,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區的良好造林樹種,在村邊路旁種植更為適宜。

物種分布

產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較常見;廣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溫帶地區也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山區。

主要價值

邊材黃白色,心材黃色至紅褐色,紋理粗而美,質輕軟,有光澤,施工易,是家具、建築、農具、舟車、樂器等良好用材;用鮮葉可滅釘螺和作農藥,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鉤蟲,但有毒,用時要嚴遵醫囑,根皮粉調醋可治疥癬,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果核仁油可供制油漆、潤滑油和肥皂。

【介紹】春末夏初開花,能結子。核果球形或橢圓形,以表面金黃色,個大肉厚,完整而無破裂者為佳。有因形似小鈴,熟時色黃,又稱“金鈴子”。因以四川產者為佳,故又稱川楝子。

【化學成分】花含黃酮甙:印楝花甙即楊梅樹皮素-3'-L-阿拉伯糖甙,槲皮素-3-半乳糖甙,山奈酚-3-葡萄糖甙。

楝花 楝花

【功用主治】《綱目》:“熱痱,焙末摻之。”

味苦,性寒,有小毒。功能:疏肝瀉火,行氣止痛,殺蟲。常用於肝氣鬱滯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脅肋作痛,氣血淤滯的婦女行經腹痛等症。苦楝根皮及葉均可用於治療濕熱所致之皮膚濕癢、熱癢、蟲癢諸症,如濕疹、浸淫瘡、膿包病、疥癬等。近現代用於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有較好療效。

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花。植物形態詳"川楝子"及"苦楝皮"條。

化學成分

花含黃酮甙:印楝花甙即楊梅樹皮素-3'-L-阿拉伯糖甙,槲皮素-3-半乳糖甙,山奈酚-3-葡萄糖甙。

功用主治

《綱目》:"熱痱,焙末摻之。"

花木文化

花信風

楝花,始於暮春,收梢於初夏。《花鏡》上說:“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為首,楝花為終。”

楝花是江南二十四番花信風之尾,楝花謝盡,花信風止,便是綠肥紅瘦的夏天了。

相關詩詞

《苦楝花》
唐溫庭筠
院裡鶯歌歇,牆頭蝶舞孤。
天香薰羽葆,宮紫暈流蘇。
晻曖迷青瑣,氤氳向畫圖。
只應春惜別,留與博山爐。

《詠楝花》
北宋張蘊
綠樹菲菲紫白香,猶堪纏黍予沉湘。
江南四月無風信,青草前頭蝶思狂。

《千秋歲·楝花飄砌》
北宋謝逸
楝花飄砌,簌簌清香細。
梅雨過,萍風起。
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山翠。
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
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
修竹畔,疏簾里。
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鐘山晚步》
北宋王安石
小雨輕風落楝花,
細紅如雪點平沙。
槿籬竹屋江村路,
時見宜城賣酒家。

《楝花》
北宋梅堯臣
紫絲暉粉綴鮮花,綠羅布葉攢飛霞。
鶯舌未調香萼醉,柔風細吹銅梗斜。
金鞍結束果下馬,低枝不礙無闌遮。
長陵小市見阿姊,濃薰馥郁升鈿車。
莫輕貧賤出閭巷,迎入漢宮人自誇。

《倦尋芳》
宋湯恢
餳簫吹暖,蠟燭分煙,春思無限。
風到楝花,二十四番吹遍。
煙濕濃堆楊柳色,晝長間墜梨花片。
悄簾櫳,聽幽禽對語,分明如翦。
記舊日、西湖行樂,載酒尋春,十里塵軟。
背後腰肢,仿佛圖畫曾見。
宿粉殘香隨夢冷,落花流水和天遠。
但如今,病厭厭、海棠池館。

《寄友》

元 朱希晦

雨過溪頭鳥篆沙,溪山深處野人家。

門前桃李都飛盡,又見春光到楝花。

《天平山中》
元末明初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貞溪初夏》
元末明初邵亨貞
楝花風起漾微波,野渡舟橫客自過。
沙上兒童臨水立,戲將萍葉飼新鵝。

《送春》

[當代]陳志歲

物象更新賴汝功,餞離時節楝花叢。

相祈此去留生氣,盡革人間澆薄風。

相關典故

明太祖與 苦楝樹 的故事

據野史相傳,明太祖朱元璋還未登基為天子時,落難躲在苦楝樹下休息,而熟透了的苦楝果子,一顆顆不斷的掉落下來,剛巧正打到這位未來天子的頭上,朱元璋被打痛了很生氣的對著苦楝樹罵道:『你這壞心的樹,會爛心死過年』,天子金口果然厲害,苦楝樹即應驗了這個詛咒,從此每年過冬之際,農曆新年前後,整株樹就凋枯敗落,連樹心都快要腐爛掉,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好不容易撐過了冬天,到明春才有起色活了過來,苦楝胡裡胡塗得罪了天子,真是命運多舛十分的可憐。而後世人對它更是貶抑,因為它的名字「苦楝」的諧音成了「苦苓」,與閩南語的「可憐」又是同音,人們認為苦楝被天子詛咒過,是個不祥的植物,而且看它在過年時那副失魂落魄的模樣,正是衰敗的象徵,加上苦楝全身連樹皮、樹葉、果實和樹根都是味辛苦澀,人們惟恐被它拖累也成「苦味一族」,都想避之則吉,因此許多人家的宅院園庭,不但不種植苦楝,甚至除之而後快。

古印度的仙丹靈藥

在千年前,印度的哈拉帕古文化即發現了苦楝樹具有抗發炎,抗細菌,抗黴菌、防蟲害、防寄生蟲、及防蚊的效用,因為在那塊古老的熱帶大陸上曾經歷了嚴重的天災蟲害,造成無數生靈頻臨死寂,大地的各種植物幾乎滅絕,唯獨苦楝樹仍然屹立在這片灰色的殘坡曠野中,因為苦楝樹需要的水分和養份都很少,只須大量的陽光即能存活,當蟲子吃光了綠色植物之後,卻唯獨不敢靠近苦楝樹,震懾於苦楝獨特的專門殺蟲威力,印度人因有了苦楝,彷如得到救命的仙丹靈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