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曾經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一群隼鳥飛到陳國宮廷的上空,一隻受了傷的隼鳥掉在宮廷院落里,傷口還掛著一尺多長的楛矢。當時陳湣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四處詢問。正好魯國司寇孔丘周遊列國,來到陳國,陳湣公知道孔丘博覽群書,精通世故,便派人去請教。孔丘說:“這群隼鳥從很遠的地方飛來,鳥身上的楛矢是肅慎人造的。過去周武王滅殷,國勢強大,鞭及九夷百蠻,四方屬國都來朝貢,北方的肅慎貢了楛矢石砮,石鏃長約一尺八寸。周武王把肅慎獻來的楛矢石砮,賜給分封陳國的女婿胡公,以表彰長女的美德。在周武王時,同族親屬分給珠寶,異姓諸侯分給遠方來貢的珍品,以示周王室的恩惠。陳國一定受賜過‘楛矢石砮’,你們可以到倉庫里去找。”果然不出孔子所料,在金櫃裡找到了肅慎的楛矢石砮。
意義
打開《中國歷史地圖冊》,在《西周時期全圖》上你會發現,東北肅慎族是惟一與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中華民族發祥地諸民族並存的少數民族,從這個意義上說,東北大荒山(長白山)亦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史料記載,在長白山下,松花江下游,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居住的肅慎民族,也叫息慎和稷慎,是現在滿族的祖先。遠在三千年前它就和中原王朝存有貢納關係。史書記載:周武王滅商後,曾命令周圍各少數民族以自己的土特產來進貢,當時肅慎進貢了長一尺八寸的楛矢石砮(《國語·魯語下》:“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周成王建成洛邑,大會諸侯,肅慎也派人去朝賀,(《尚書·序》)貢獻楛矢石砮及麈(似鹿而大)等方物。周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肅慎之命”(漢·司馬遷《史記·周本記》),給以賞賜。周康王時,肅慎復至,周王室公開申明,肅慎屬於我們北方的領土(《左傳》魯昭公九年:“肅慎、燕、亳,吾北土也”)。以後,肅慎與中原關係更加密切,而每次聯繫均以楛矢石砮為首貢。肅慎魏時稱勿吉,一名靺鞨,南北殊譯,實一國矣。《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記載,魏景元三年,肅慎來獻楛矢石砮,《晉書·東夷傳》解釋此事:“……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冊府元龜》累記貢楛矢之事:“十二年(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筆者注)遣使貢楛矢方物”,“正始四年,貢楛矢”,“永平四年及延昌元年,貢楛矢”,“孝明帝熙平二年,貢楛矢……”
楛矢石砮為何物,最早具有權威解釋的是孔子。《孔子世家》記載了一個故事,那年春日,陳庭郊外綠草茵茵,突然,有兩隻大雁被箭射中齊刷刷地落於庭前,“有隼集於陳庭”,陳湣公近前拾起一看,見箭桿約長一尺八寸,“楛矢貫之,石砮長尺有咫”,此箭非木、非石、非鐵,便打發人拿著箭桿去問文貫古今的孔子,“陳湣公使問仲尼”,孔子解釋,這大雁是遠途來的,這箭來自數千里之遙的肅慎國,“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這是最初的關於楛矢石砮的故事。是孔夫子向天下做了一個廣告,在遙遠的中國北方,有個使用楛矢石砮的古老民族肅慎族。
詳細說明
肅慎族是怎樣的民族,且如何使用楛矢石砮呢?《淮南子》稱:“東方多君子之國,信哉,莫古於肅慎。”形成於宋真宗時代的《冊府元龜》稱肅慎“負山襟海,物產閎博,風氣純古,歷虞夏商周,迄魏晉南北朝,傳世二千餘年不絕”。而《後漢書》則詳細地描繪了肅慎人生存狀態及使用楛矢石砮情景:“古肅慎之國,在夫余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土地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塗身,厚至數分,以御風寒……自漢興以後,臣屬夫余,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便死……”
楛矢石砮:關東文化的象徵,作為方物特產,到底以什麼材料製成,明清以來,多有爭論,千百年來,一直為關東文化之謎。查閱《後漢書》、《淮南子》,均無記載;《盛京通志》與《八旗通志》也沒有提及。根據1988年10月出土於黑龍江省寧安馬蓮河北岸東康遺址的楛矢石砮,即石箭鏃(箭頭)的製作材料有三說,一為松脂化石說。王士楨《池北偶談》載吳兆騫謫寧古塔記云:石砮出混同江(即黑龍江)中,相傳松脂入水千年所化,色青紺,紋理如木,堅過鐵石;二為木化石說。清人閻璩在他的《古文尚書疏證》里說,有從寧古塔來者,詢其風土,雲東去一千里曰混同江,江邊有榆樹、松樹,枝既折,墮入江,被浪所激盪,不知幾何年,化為石,取以為箭鏃,榆化為正,松次之。三為黑龍江口石說。《明一統志》云:“黑龍江口出石砮,名水花石,堅利如鐵,土人將取之,必先祈神,固信而有徵。另在吉黑兩省出土的許多石箭頭中,發現有許多是由燧石、瑪瑙、碧玉一類的石材製成,明亮而堅硬。至於楛矢材料,亦有二說,一說為松花江特產的“石棒”,它是一種高約一米的明條灌木,生長於山水相接的岸邊,根梢直徑相近,與箭桿大小相同,堅如石材。二為楊柳科柳屬灌木杞柳說。這是將東康遺址出土的楛矢碳化標本進行切片,經電鏡掃描,從外觀、構造、髓心及木射線等特徵上微觀對比得出的結論。三是灌木入水石化說,這是筆者的意見。關東有民謠:“松花江,一大怪,木頭沉底石頭飄起來。”木頭即指浪木,木不經水浪衝擊,不會石化,不會沉底,也就不足以為箭桿。楛矢,為灌木石化製成。石為砂姜,另文贅述。
隨著歷史的演進,東北肅慎族終於走出了石器時代,但楛矢石砮,作為東北早期民族活動的重要篇章和東北文化的象徵物,又像謎一樣走進題為《斐蘭》(用榆柳之枝做的小弓)的乾隆御製詩:“榆柳彎弓弦檿絲,剡荊作箭雉翎翍。壯行幼學率由舊,蓬矢桑弧匪襲為。揖讓豈知爭君子,闓抨惟覺慣童兒。曾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