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區改革
1949年前為碑內鄉楓林保,後來改為東頭鄉楓林保。新中國初期屬第五區新林鄉所轄,1953年改為再生高級社一社。1958年過田、新林、地尾、楓林等四個村合為新林營,是東園、浮宮、白水合為衛星公社所轄。1960年過田、地尾、新林、楓林、拆成三個大隊,新林、楓林合為新林大隊,1961年新林、楓林拆為兩個大隊,名為楓林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至今由東園鎮管轄。村轄楓林、倉里、蔣厝、洪地等四個社。全村共436戶,1710人。其中楓林185戶,734人;倉里106戶,368人;蔣厝51戶,195人;洪地94戶,413人。
姓氏源流
楓林、洪地、倉里為甘姓聚居地,甘姓占全村戶數75%,330戶,1255戶,甘姓源流來自河南固始縣,宋朝遷到莪浪山定居。
蔣姓聚居蔣厝,占全村總戶數8%,35戶,150人。源流來自明嘉靖四十四年由圳南遷來。
蔡姓聚居於洪地,占全村總戶數7%,30戶,130人。源流來自明末由海澄謝倉遷來。楓林社由蔡氏祖祠一座,始建於清初,多次重修,2005年又重修一新。
吳氏聚居倉里,占全村總戶數3%,15戶,60人。源流來自江蘇無錫,南宋由仙遊遷來。倉里吳氏有祠堂一座,始建於清順治,清順治有吳宗溪一日代天子之稱,祠堂2005年重修。
陳姓多居於洪地,占全村總戶數為3%,13戶,60人。源流來自清初由鳳山陳式遷入。
此外,還有李姓3戶,12人;張姓3戶,13人;王姓7戶,30人。
自然環境
全村以農業為主,漁業為輔。農業耕地面積897畝,其中水田790畝,農地107畝。主要種植水稻、蔬菜及楊梅、荔枝、龍眼、芭樂等果樹。漁業養殖主要是對蝦。在本村開店者有30家,做流動生意者有25家。特別是這幾年在改革開放浪潮帶動下,經濟不斷發展,從事運輸的有貨車8部,小車5輛,手扶拖拉機7輛。外來做工480人。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為1355萬元,村民年均收入4037元。
全村普及電力供應,電視普及率99%,電話普及率達95%。大多數農戶以電、液化氣、煤為烹飪燃料,70%農戶引用自來水,30%農戶飲用自家或幾家合開的山泉。
2003年建鄉村水泥公路長1公里,寬12米。村內水泥路300米,瀝青路1000米,方便村民行走,美化村容。由於高速公路建設需要,僅房拆遷很多,重新安置的新村點,目前建設已成規模,樓房林立,村貌一新。
村內有一所國小,始建於1964年。後來各級政府重視,多次投資建設,特別是1995年投資40萬元擴建教育樓舍,現有6個班級,學生150人,教師9人。
名優特產
蔣厝麥芽糖,以大米為主要原料,配麥芽釀煮而成,色透明,粘質好。釀煮歷史悠久,全社都有釀煮麥芽糖的技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銷售省內外。
歷史人文
吳姓祠堂坐落倉里,宗祠始建於清順治,2005年吳氏宗系捐資進行大修,現已竣工。祠堂坐東向西,二進正中大門,中有天井,建築面積為195平方米。
蔡姓祠堂,坐落楓林社,宗祠始建於清朝,2005年蔡氏宗親捐資40萬元進行大修,現已煥然一新。蔡氏祠堂坐東向西,二進正中大門,中間有天井,建築面積為185平方米。
甘氏祠堂(龍虎脊祠堂),清初始建,祠堂坐東向西,二進,中間有天井,正中大門,建築面積為19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