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溪南村位於楓亭鎮西南部,隸屬楓亭鎮,距鎮址6公里。東與東宅村赤嶺相鄰,西與園莊鎮塔兜村交界,南與泉港區接壤,北與溪北、下社村隔楓慈谿相峙。境內群山環繞,有針峰山、筆架山、吊船山。溪南村東南長4公里,南北寬2公里,總面積8平方公里,有耕地1664畝,其中:旱地200畝,山地10118畝,其中:果園1358畝。全村有隔頭、壩頭、南崗、頂厝、梧洋、土壠、外坑、程祠、下社尾、溪南、埔縫、山頭尾、對門13個自然村,19個村民小組,共1010戶,總人口4320人。

歷史沿革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溪南村,宋至清代以前屬慈孝里外慈點,稱程厝村。民國時,屬慈孝鄉,因地處楓慈谿中游南岸,故稱溪南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三區(楓亭),稱溪南鄉,後屬十二區(園莊)。1958年劃屬楓亭,歸楓亭人民公社,稱溪南大隊,1984年,屬楓亭鎮,稱溪南村民委員會。

風俗人情

東宅廟會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東宅廟會”,是楓亭鎮東宅村、下社村、山頭村、溪南村、溪北村和郊尾鎮染厝村、塘邊村、古獅村等53個自然村舉行奉祀金大人、十殿閻王的民俗活動。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自唐至宋代,東宅登進士榜者66人。唐末,永春人留從效遷居赤湖留宅(今楓亭東宅村留宅自然村),後於五代封晉江王;赤嶺人蔡京五度拜相,其弟蔡卞同朝為相;宋代端明殿學士蔡襄祖居此地;唐鈐衣衛副尉上將陳政死後葬於赤湖陳墓頭(今東宅村果場)。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影響了民間信仰活動,也是“東宅廟會”形成的重要基礎。

 留從效遷至留宅定居時,曾為該村祭祀祈神捐舍“拜石”一幅,今尚保存;蔡京、蔡卞祖墓位於東宅村北面羊角寨山下。每年清明、冬至祭祀掃墓成為蔡氏一族必不可少的禮儀,這些祭祀活動促使了“東宅廟會”民間習俗的形成,並代代傳承和發展。
東宅廟在唐、宋年間原為一座小廟,是當地民眾信仰俗神祭祀活動場所。傳說清乾隆年間,這裡發生水災,從上游飄來一幅畫軸,掛在樹上。此後,接連幾天夜裡,周邊鄉民皆聞從小廟傳來出司呵殿、傳卯升堂之聲,鄉民俱為驚奇。於是,他們找到了這幅畫軸,認定必是此畫顯靈。當即由庠生陳清雲發動民眾重建東宅廟。從此之後,東宅廟香火日盛,信眾由原來的5宮(5個村莊)擴展到53宮(53個村莊),更有海外的大批信眾也紛紛前來祀拜,廟會規模更為壯觀,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53個村莊的信眾聚會在東宅廟,舉行隆重的廟會活動。廟會期間,由東宅廟組織元宵游燈、神像巡遊和祭祀活動。
“東宅廟會”的祭祀活動,在廟內張燈結彩搭筵,擺設三齋六果、三牲五粿,禮拜所奉供的十殿閻王和金大人等諸神。廟外設台演戲和演奏十音八樂,歷時3天。來自53個村莊的信眾和各方尋根信徒在這裡焚香祀拜、樂捐緣金、燃燒貢銀、點放鞭炮、酬謝神恩,祈求平安吉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富庶。
“東宅廟會”於農曆正月十六日舉行元宵游燈活動,主廟境內由東宅的6個村莊舉辦,每戶一串10盞,每個村莊連成一組燈隊,參加游燈人員達1000多人,燈隊由頭燈、牌匾導引,樂隊穿插其中,游燈隊伍遍游東宅村的主村道,全程5公里。過境各村信眾夾道焚香,以樂隊迓迎,並點燃焰火,燃放鞭炮,迎送過境。各分靈廟宇游燈活動在本地同時舉行。
農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東宅廟會”舉行神像巡遊活動,由主廟董事會組織信眾抬著神轎、神像,鳴鑼開道,牌匾、彩旗、旗牌、執事、皂隸、八班、神卒、馬隊、槍班、樂隊和扮演歷史人物故事的文藝隊組成浩浩蕩蕩的出遊隊伍,參與人員達1000多人,自主廟起游,巡遍東宅、下社、山頭、溪南、溪北等村,行程10公里。所經宮廟擺設香案,以樂隊迎送,過境村莊信眾也列道恭迎,燃焰火、放鞭炮、燒貢銀,並為神像掛豆樂捐。一路觀者如雲,熱鬧非凡。
“東宅廟會”歷經千年,它保留興化地區民間傳統信仰獨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研究地方信仰習俗的重要依據,對於保護民間文化、豐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促進民眾團結、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013年5月,經莆田市人民政府批准,“東宅廟會”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溪南遊燈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自清代以來,正月出遊和元宵游燈活動成為這裡的民間習俗。正月初九日至十八日,溪南以各自然村為單位,晚上舉行游燈,每戶一串(游燈燈具又名架子燈,是一種適合於鄉間小道的燈具 。每隻架子燈都是用杉木做成的,架子燈長8尺,寬3寸,厚2寸。架子燈兩頭各挖兩個小孔,便以架與架用小木棍相連,一隻架子燈上有八盞燈,早年的架子燈的燈都是煤油燈,所以游燈時煤油燈用鐵線固定在架子上,現在用電燈代替燈和架子本來固定在一起方便很多),沿村莊、道路、田野、和山嶺遊行;次日舉行出遊,有儀仗隊、馬隊、樂隊、和文藝隊,抬著木雕台轎,內位神像,在彩旗麾擁下,一路浩浩蕩蕩、鑼鼓喧天,按傳統既定路線出行。隊伍蔚為壯觀。所經之處,村民們點燃焰火、鞭炮,並以樂隊歡迎,熱鬧非凡。

教育學園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溪南國小,1978年後,翻建國小教室550平方米,1992年,村投資16萬,重建了國小教師宿舍樓735平方米

榮譽表彰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溪南村曾獲縣級以上表彰的精神文明建設、林業生產、文明村等先進單位稱號。

水利工程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1957年,由溪南大隊集體組織開通吭水渠,灌溉旱地600畝,成為較好良田。
1968年,溪南大隊建3個小型水電站。
1973年,大隊投資16萬元,用石條、水泥砌建牛角壩,全隊形成電燈大聯網,發電量為20千瓦。
1974年,由莆田地區水利局立項,溪南大隊自籌資金,在外坑自然村建成百萬立方米的外坑水庫,灌溉農田1200畝。

經濟作物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宋至明期間,溪南主要從事農業耕作,農民靠農業收入維生,清末至民國時期,雖然社會動盪,政局不穩,但經濟仍有發展,農民從事甘蔗生產及自製蔗糖,還有大部分農民上山砍柴草,肩挑到楓亭出售,增加經濟收入。

建築景觀

境內有宋丞相蔡京墓,1980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古建築物清泉岩、龍泉宮、德賢祠、王爺府、德清寺等。

蔡京墳園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蔡京墳園,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溪南村“埔縫”,背依大坪山,面對筆架山,楓慈谿從墳前繞過,恰似玉帶纏腰,群峰如屏環護,山川毓秀,景觀獨異。墳園建於南宋,原占地50餘畝,規模宏大,墳前石人、石馬、神道碑等文物保存至90年代失盜(未追回),僅遺三隻殘缺石羊,墳磚散失於附近山坡農田等處。近年,莆田市蔡襄學術研究會及有關部門,積極籌劃,設計修復。史志記載:蔡京與弟卞於宋熙寧三年同登進士,後同任左右相,“昆仲兩宰相”,傳為佳話。兄弟二人,均為王安石變法和新學的繼承人,政治和經濟上多有建樹,堪稱一代能臣。蔡京五度為相,先後累計達18年之久。他工書法,善音律,帶回宮中秘戲,與家鄉民間歌舞結合形成“莆仙戲”,倡修名聞全國的木蘭陂水利工程,受到後世感念。宋靖康年間,蔡京貶死潭州(今長沙),42年之後,朝廷頌詔,與岳飛等人在同一詔書宣布“逐便居住”遺骸按宰相、國公禮遇遷葬故鄉楓亭。(詳見《資治通鑑》)。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宋宰相太師魯國公蔡京(1047—1126),靖康元年因朝廷內訌被謫貶流放,七月二十一日病逝潭州(今長沙),暫葬當地崇教寺側。門人呂川為其作墓誌,有“天寶之末,姚宋何罪”句。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宋高宗詔“蔡京、童貫、岳飛、張憲子孫家屬,見拘管州軍並放逐便”。乾道三年(1167)歸葬此地。原墓歷千年保存尚好,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惜上世紀下半葉屢遭破壞,遂成荒草一丘,令人嘆息。蔡京為北宋一代名人,曾五度拜相,總攬國事達十八年之久,與王安石變法和北宋中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文明興盛有很大關係。古蹟保護實為至理。今由莆田市蔡氏熱心人士發起,民間集資重加修葺,以供蔡氏後裔瞻仰祭掃和各界遊人參觀。

大坪勝景

楓亭溪南村 楓亭溪南村

大坪山,位於溪南村。峰巒之巔,一片平坦,故稱“大坪”。千年古剎“大坪寺”建於唐英宗年間,附近有讀書院、孔聖廟、文昌閣、老君廟以及“五穴”、“八怪”等名勝古蹟,奇岩怪洞, 仙蹤佛跡,林木蓊鬱,山川秀麗。傳說,宋代名慶雲少年時曾在這裡讀書,宰相蔡京建有休閒別墅“花園”,成為仙遊與惠安交匯的一片旅遊風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