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70年代的台灣,甫經歷中美斷交與退出聯合國等事件,致使台灣的國際地位日漸低落。然而台灣青年,只知道西洋歌曲,卻對自身語言的歌謠興趣缺缺。1975年,李雙澤呼喊出“唱自己的歌”,點燃青年學子投入創作民歌的風潮。身為李雙澤淡江文理學院學妹的楊祖珺,自然處於浪潮之中。十八歲即登台演唱的楊祖珺,在接下來的校園民歌運動中,領航唱出自己的歌。
在戒嚴下的台灣,任何對黨政體制有反動的行為皆會遭受監控與管制。當時主持台視音樂節目《跳躍的音符》的楊祖珺,因不滿新聞局要求其演唱淨化歌曲、干涉民謠的播放而辭職。她走上街頭,繼續以歌曲與行動來散布她所堅信的理念。這對政府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楊祖珺被看成是問題人物,封殺其在公眾媒體上的影響力。1978年,由新格唱片所發行的唱片《楊祖珺》於兩個月後遭到回收禁播,理由是其所收錄的歌曲〈少年中國〉與〈美麗島〉各帶有統獨意識,因而未能通過歌曲審查制度。在民歌歌手這條路慢慢被打壓窄化的同時,楊祖珺以另外一種方式向社會吶喊。
她加入了黨外運動,與林正杰(後兩人結婚,於1990年離婚)發行了《前進周刊》,對社會上不合理、不公平的事做出批判省思。《美麗島雜誌》創刊,刊名由來即是李雙澤所作、楊祖珺演唱的《美麗島》。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創黨,楊祖珺為創黨黨員暨第一至二屆中央執行委員,積極投入政治,參選立委,對女權、對司法改革、對所有壓迫民權的制度提出質疑與改進。而在其他方面,楊祖珺也沒有偏廢。她考進了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並赴美國麻州大學傳播研究所攻得哲學博士學位,以教學、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的方式持續為社會發聲。如2004年《聲援楊儒門暨台灣農民/農業運動》與2005年《民歌三十之永遠的未央歌》演唱會,即可見楊祖珺仍奮鬥不懈的身影。
1994年11月1日,楊祖珺被民進黨除名。
1997年,42歲的楊祖珺重新背上書包,走進校園。這次,她遠渡重洋,來到了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麻州大學愛默斯特學院學習。
作品
著作
《壓不扁的玫瑰》,1983,台北:前進出版社
《綠色的抗議:西德綠黨及全世界的綠色運動》,1986,台北:前進出版社
《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1992,台北:時報文化
《有愛、有夢、有希望》,1993,台北:方智出版社
《女人的大愛》,1994,台北:方智出版社
《台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的變遷》,1997,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我在凱達格蘭等你:2004年320-520抗爭紀實》,2005,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歌謠專輯
《楊祖珺》,1979
《黨外的聲音與新生的歌謠》,1980
《大地是我的母親》,1986
《我扮演著我要的我》,1994
《楊祖珺》,2006
《關不住的歌聲》,2008
成就
她自稱“統派”,支持兩岸統一,在台灣被一些人罵作“台奸”。
她說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去計較名利得失。
20世紀70年代,她推動了台灣的“民歌運動”,影響了羅大佑、李宗盛等一大批歌手。
80年代,她組織台灣老兵返鄉探親,是最早“合法”回到大陸,並在大陸舉辦演唱會的台灣歌手。
後來,她的注意力轉向台灣社會的底層,開始解救雛妓,服務漁民,參與婦女運動。
現在,她是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致力為台灣社會的底層爭取權益。
影響
楊祖珺是七零年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的重要旗手,她與胡德夫為了紀念傳奇吟遊詩人朋友李雙澤,錄製了「美麗島」、「少年中國」等傳唱一時的歌曲,開啟了台灣民歌全盛的時代。然而其歌聲中對台灣土地、與人民澎湃的熱情,卻觸犯了當時政治噤聲的禁忌,隨之而來的政治壓迫使楊祖珺一度放棄她的歌唱生涯,憤而轉投入「黨外」運動,但也因此更強化她對台灣社會文化以及政治運動的參與動機,以個人生命印證台灣蛻變轉型的軌跡。
個人事跡
發表歌曲《美麗島》
在寫作完《美麗島》後,李雙澤生前並沒有發表過這首作品。《美麗島》初次現世,是在李雙澤告別式上,於前夜由楊祖珺與胡德夫徹夜整理李氏遺留的手稿,編錄而成。《美麗島》與《少年中國》當時送交審核都未通過,《美麗島》因曾為黨外人士傳唱而被認為有台獨意識,《少年中國》則由於被親共人士用在統戰而判定嚮往統一。由同一作者所作的兩首作品,能被統獨兩派所使用與遺棄,對並沒有特別政治立場的李雙澤來說,頗為諷刺。
而李雙澤編曲的《美麗島》,楊祖珺收錄在其1979年發行的專輯《楊祖珺》之中,發行之初並未受到當局關切,僅是不能公開在電視廣播上演唱。1979年黨外人士以此曲做為雜誌之名後,本無政治意圖的《美麗島》便與黨外運動劃上等號,從此被列為禁歌。然而即便是黨外人士,也並非全部人都支持《美麗島》此曲。1979年9月8日,《美麗島雜誌》在台北市中泰賓館舉辦的創刊酒會上,爆發鬧場衝突:楊祖珺當場演唱《美麗島》,試圖振奮人心,卻有同志以“並非鶴佬話”、“豬仔歌”為理由反對。
2003年5月21日,胡德夫在台北女巫店演唱,楊祖珺時為嘉賓,後來上台與胡德夫合唱,二十年前那首《美麗島》是兩人不變的選擇。2003年10月19日,“2003流浪之歌音樂節”中,《胡德夫與老朋友》這單元上,由楊祖珺擔任神秘嘉賓,合唱的仍是這首《美麗島》!可以說胡德夫與楊祖珺,與李雙澤的《美麗島》,有斬之不斷的羈絆。胡德夫和楊祖珺,看著《美麗島》誕生,看著《美麗島》禁播,看著《美麗島》流傳。經歷了二十多年,兩人發白了,歌喉滄桑了,各自有了一片天地了,《美麗島》還是不變。2008年大大樹音樂圖像出版的《關不住的歌聲》,收錄是2003年胡楊兩人合唱、現場收音的《美麗島》;其餘歌曲均非重新錄製,而是創作當年最真實的模樣。楊祖珺在此專輯中另寫了一篇〈再·見美麗島〉,描述自1970年代《美麗島》面世後,這個社會的變遷與其自身的經歷。
幫助雛妓
上個世紀的台灣,一些農村或者原住民的女兒被賣到城市做雛妓,那些十幾歲的小女孩,每天被迫做著跟她們年齡極不相稱的工作。
當時,楊祖珺被邀請到台視做電視節目。那時台灣只有3家電視台,楊祖珺的出鏡率還算不錯。但是因為楊祖珺的歌曲被禁,電視台方面要求她唱“淨化愛國”歌曲,楊祖珺在做完第3期之後就辭職不幹了。就在那段時間,她看到了朋友寫的關於雛妓的報導。
楊祖珺抓住這個線索不放,通過自己的朋友找到了這些雛妓的所在。因為她是一個女人,而且上過電視,在別人眼裡算是一個明星,所以進入那樣的場所沒有受到阻攔。
楊祖珺描述她第一次見到這些雛妓的場景:在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小空間裡,擠著36個十一二歲的女孩,她們的眼神充滿了恐懼。這些女孩每天要接客多達三十幾次,每次只有一兩塊錢的報酬。楊祖珺發誓要解救她們。
這是她第一次做這樣的事,也沒有什麼經驗。剛開始,她教這些女孩學英語,唱英文歌。在她看來,會英語的話,這些女孩的命運就會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女孩們都喜歡上了楊祖珺,親切地稱呼她為楊姐姐。但這些女孩的命運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楊祖珺後來認識到,要幫助這些女孩,需要解除她們的貧困,比起英語,她們更加需要的是實用的手藝,比如編竹籃。在幫助雛妓的時候,楊祖珺說她也在不斷成長。通過解救雛妓,楊祖珺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
這時,楊祖珺已經被當局特務部門盯上了!
在當時的台灣,這類“民間社會救助”是被禁止的,若有人想從事此類活動,就會被以“揭露社會陰暗面”的罪名逮捕。或許是“因為當局認為唱歌的都沒大腦”,楊祖珺並沒有被抓。她的明星身份讓她躲過一劫。
欣賞大陸年輕人
從1988年首次“登入”到2011年再次來到廣州,20多年間,兩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雙方交流不斷加深。但隔著海峽看對方,總有看不清的時候。在台灣人的印象里,現在大陸的年輕人就是一切學美國,追潮流,趕時髦,不關心身邊的事物,不關心社會。然而這次楊祖珺到大陸,從北京一路來到廣州,不斷接觸大陸的年輕人,徹底改變了她對他們的認識。她用“驚喜”一詞來形容這次的新發現。楊祖珺說,中國大陸的年輕人,特別是廣州的年輕人,原來是這么關心社會,愛這個社會,敢於批判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