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雲[明朝戶部主事]

楊瑞雲,廣東海南人,明萬曆七年(1579年)進士,同年出任鹽城縣知縣,萬曆十三年卸任。他在鹽城任職6年多時間,留下了許多讓後人難以忘懷的業績。第一部《鹽城縣誌》,是他主持修纂的,他後來升任戶部主事。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鹽城地處蘇北里下河地區腹部,地勢低洼,人稱鍋底窪。從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改道南行後,黃、淮經常交替為患,鹽城境內水災頻頻發生。在楊瑞雲任職前及任職期間,就連年發生災害。萬曆元年,淮水暴發,房屋農田被淹沒,人畜傷亡無數。萬曆二年,海嘯陡起,淮水並溢。萬曆三年,運河於清水潭、高家堰決堤十多次,鹽城境內一片汪洋。萬曆四年,運河決清水潭,黃淮交溢,海嘯陡起。萬曆五年閏八月,水大溢,鄉民的房屋、田地淹沒殆盡,百姓紛紛逃離。萬曆六年,大水災。次年,大饑荒,田園荒蕪,各業凋敝。楊瑞雲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任。

人物事跡

擺在楊瑞雲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千方百計籌措銀兩,賑濟災民,使災民有個基本的生存條件。當年,他就籌銀800兩,賑濟災民萬餘人。第二年,又籌集2500兩,賑濟災民28000餘人,其中,多次自理贖金,並拿出自己的薪俸。萬曆九年六月大雨,禾稼幾沒,楊瑞雲呈請都御史凌雲翼等籌賑數千,並決定寬賦稅,有的田租打折徵收,有的索性停徵,本縣所存積穀悉數撥出。除自籌賑金3000多兩外,又呈請朝廷撥銀1500兩再賑。

除賑濟銀兩外,他還為災民解決幼畜、生產工具等困難,鼓勵流民復歸。僅萬曆七年至九年,就招撫3461戶9696人,占全縣總戶數的一半以上。

鹽城縣境內射陽湖為古代瀉湖的一部分,承擔調節水源、農田灌溉的任務。但至黃河改道後,泥沙大量淤積。特別是嘉靖、隆慶之後,湖漸淤淺,水道堵塞,為害附近州縣。萬曆九年,楊瑞雲上報都御史凌雲翼,呈請疏浚,得朝廷批准,撥銀3000兩。楊瑞雲親自勘查,督工開浚,由廟灣新豐市入海,使諸水始有所歸,其後,水災漸輕。百姓為彰其功德,在射陽湖畔建楊公墩以示紀念。

為防海潮倒灌,萬曆八年,楊瑞雲又於鹽城東門外建石達閘,保護范公堤內農田不受海水漫溢之苦。鹽城城池,宋時修土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磚城,但只有東西北之朝陽門、安泰門、拱斗門,唯無南門。而城之東南隅居民集中,生活諸多不便,楊瑞雲決定另闢南門迎熏門,建樓閣三間,題匾“淮揚一覽”,為鹽城一大景觀。鹽城城內原有正學書院,於是,於萬曆十一年建西書院。萬曆八年,建潘公生祠,紀念工部尚書兼總河大臣潘季馴。萬曆九年,重修陸秀夫祠,並題寫了聲情並茂的題詞。萬曆九年,建便民倉91間,積存稻穀以備荒。同年,重修養擠院,使孤老無靠者有所養。

楊瑞雲任職當年,及設局撰修縣誌,至萬曆十一年春,志成,刻印問世,這是鹽城見之於史、現存於世的最早的一部縣誌。全志正文設地理、建置、民事、秩官、名宦、選舉、人物、綸音、藝文志一、藝文志二共10卷,全志近6萬字,體例完備,資料翔實,為後世留下了難得的史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