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毓才[山東省萊州市平里店賈鄧楊家村楊毓才]

楊毓才,男,清朝嘉慶庚辰時期人物,出生於山東省萊州市平里店賈鄧楊家村。

楊毓才作為賈鄧楊家村楊氏“才” 的典範,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與尊敬。主要是:

1 、皇清敕授修職郎英三楊公墓誌

先生幼學入塾,即有穎名,應童子試,縣取第二名,府取第一名。院試入郡庠第一名,自是累列前茅,由增廣生補廩膳生。至嘉慶庚辰科成歲進士,又六年就訓導職未及選用,於道光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戌時卒享壽七十六歲。

先生之為人也孝友恭儉,未嘗以言語侮人,其文詞雅正粹美,且循循善於誘人,及門成名者不下數十焉。

歿後,葬於村北坤山艮向門,弟子從逰最久,知先生家世深悉爰為之銘曰:天道昭彰,作善降祥,忠厚繼世,家道永昌,仰止猶切,流澤未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 、創修族譜

賈鄧社楊氏遷自伍城,當時也曾要帶上族譜,但被“購祭田”“納供品”逢年節回伍城拜祭祖先的要求所難倒,一個剛外遷立戶安家的人其經濟一定很困難,雖然之後也曾幾次請求立譜(曾在供桌下面偷抄寫祖鬽被驅趕、也曾因納不出供品而被罰)均未成功,無奈之下只好把先塋的碑文抄寫回賈鄧。一直到清朝嘉慶庚辰(1820年)科賈鄧社楊氏仲了一名歲進士才自創新譜。

1 )先祖創始譜

萊州賈鄧社楊氏初創族譜人是清朝嘉慶庚辰(1820年)科歲進士楊毓才字英三,自乾隆五十年(1786年)至道光十六(1836)年,歷經48年的勞動,創立了始譜,寫成“宗支圖一卷,世系譜一卷,已刻志狀暨諸事實著述一卷”,並附有墓葬位置平面圖三副,在已刻志狀中收有:

“大元至正十年歲次庚寅(1350)八月二十日”刻制的“定海楊氏先塋碑銘(在距賈鄧北二十華里處)”。

清道光十六年(1836),“皇清道光敕授修職郎應三楊公墓誌”及其夫人生太君墓誌各一篇(此是後人補錄入該卷中)。乾隆五十年之後,道光十六年之前,在這一期間,毓才公寫的“楊氏族譜序”一篇,族譜凡例一篇和考實一篇。在考實篇中寫道:“相傳自伍城遷居賈鄧社,凡大冢箔、朱橋、曲城、岔里同姓者,俱是一家。之後累世上伍城祖鬽拜節,如何被罰,言之鑿鑿,但以讀書者少;以致輩行支派俱不可考。一雲洪武年間,自四川遷掖,其地有鐵兌臼,未知孰是闕疑,以俟知之者”。毓才公留下一則遷之四川的闕疑離開了人世。

2 )二次修譜

繼毓才公之後的十四世守文公(毓才之次子,出嗣給楊毓德)於“鹹豐庚申(1860)年正月廿四日誌”的修譜序言中記,“予家自伍城遷來,原無譜系可稽,予祖父行,歷察各家族鬽,多方搜求集一草本,… … 予照原本急為謄寫, … … 歷數日而成。”守文公經過與“祖父行”多方搜求,去偽存真,肯定了予家自伍城遷來,去除了自四川遷掖的記載, 既不失前人創造之艱,亦尊祖敬宗之遺意也。”

3 )再次謄譜

一八六一年,中國歷史上捻軍的起義隊伍“犯境”,族譜失而復得,十五世錫慶公(字雲五,是毓才之嫡孫,其父楊斐文行二,出嗣給楊紹文),又於同治二年癸亥(1863)十一月十七日在繕譜序言中記道:“天下之事,積之甚難,失之則甚易,… …是譜自余祖以暨於余,已歷三世,積之不謂不難矣。鹹豐辛酉(1861)南賊犯境,萬戶逃竄,錫麒弟… …將此譜負裹而逃,至路賊眾大至,遂將此譜遺棄於路,寇退後… …得之於小朱村李姓,自是而是譜仍歸餘家焉。… …余因念是譜僅此一部,以為失散後不可補思,再寫一部以備觀覽,… …遂照原本,急急寫出後以垂後世,… … 。”錫慶公怕祖孫三代人的心血寫成的祖譜失傳,又照寫了一部,至此賈鄧社楊氏族譜,有完全相同的兩部始譜存世。

創始族譜卷一、卷二,歷三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四十八年,經四人(毓才、守文、錫慶、錫麒)之手,多方搜求,精心整理成冊。後遇南賊犯境,失而復得。恐又有散失,又照原本謄寫一部,以垂後世。毓才等四人,功在千秋,不可磨滅,其孜孜以求的認真負責之精神是後輩的楷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