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百科名片
楊昌聰。苗族。中共黨員。人民教師。現為貴州省劍河縣高標學區巫泥國小教師。曾任過教務主任、校長。縣級優秀教師,2004年榮獲省人民政府“從教三十年特別貢獻獎”。人民愛戴的教師。人民的好校長。
人物簡介
1955年6月16日楊昌聰出生在雲貴高原的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里。少年時因家裡窮,他挑柴走了好遠的山路去鎮上賣才得錢讀書。1974年劍河師範畢業後,踏上了教育教學征途,當上了人民教師,成了他們家祖祖輩輩第一個有文化的人。在他從教三十多年中,堅決服從上級領導的安排,忠誠於黨的領導,熱愛教育事業。敬業愛崗,默默地在大山里奉獻一生。山村國小缺少教師的時候,是他穿著一雙解放鞋從山村走了6個小時的山路去鄉鎮、去縣城提交申請,要求上級領導調動點教師到村里教書。他的職業生涯一直都是輾轉於那一帶山區的各所國小。他過著艱苦教師生活。他一邊做教師,一邊還是個農民,還照樣耕田犁地。他為了修建像樣的國小,常常組織學生去山上撿麻栗或砍柴賣,才好不容易換得點小錢來整修學校。學校沒有旗桿,他組織老師和學生去山上砍杉木來做旗桿;學校沒有紅領巾,他掏出自己微薄的工資去縣裡買紅領巾來發給學生,任少先隊輔導員;學校幾十年來一直是幾間破舊的木房,是他多少次冒著風雨去縣上反應申請,希望政府和社會能扶持他們建一所可以不漏雨的國小。村小缺少教師,他廣招了一批代課教師,為輸送人才走出大山努力奮鬥。有他村里才有一所像樣的國小教學樓,有他村里才有一大批代課老師。他曾被評為學區優秀教師、鎮級優秀教師,縣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黨員等。2004年榮獲貴州省人民政府從教三十年特別貢獻獎。
社會評價
楊昌聰老師為人正直,兢兢業業,三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從事教育事業。他為了改變村裡的教育建設,將青絲換了白髮,他的精神是偉大的。他生於斯,長於斯。他是人民的好教師。人民的好校長。
特別報導
楊昌聰:把一生最美好的年華全部奉獻給黨的教書事業
1955年的夏天,在我們遙遠的雲貴高原的貧窮落後的苗族山寨那兒,誕生了一顆普普通通的生命;於是,人們便把“楊昌聰”當作那顆生命的符號。然而,那顆生命就一直在山裡默默地奉獻一輩子,在沒有掌聲和沒有光環的環境中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全部精力苦苦地耕耘著,像牛一樣地勞動,像土地一樣地奉獻,像大山一樣的堅定。
今天,我在首都提起這支快要沒有墨汁的筆作起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有一種說不出話的心情,因為,我雖然寫了許多東西,但卻沒有一篇描述過我摯愛的故鄉,特別是我的故鄉人――那些默默地、不求回報地奉獻一生的前輩,他們似乎是被世界遺忘的角落。此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們敬愛的楊昌聰老師。
楊老師出生在一個祖祖輩輩都以種田為職業的農民家庭,家境十分貧苦,兄弟頗多,吃不飽飯穿不好衣;小時候,他一邊幫家裡乾苦活,一邊上山砍柴挑柴走幾個小時的山路去市場上賣才能維持學業。正是因為貧苦的童年造就了他對讀書的執著。是的,在我們親愛的貧窮落後的山寨里,唯有讀書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和生活。這是一個多么崇高的選擇啊。
於是,楊老師就成了他們家族自古以來最早接受教育的人,他是他們家族中的第一個文化人,也是我們村的最早的文化人之一。真的,要想改變我們親愛的鄉土,只有出現文化人。
他少年時代考取了劍河縣師範學校,離開家鄉在那裡勤學苦讀,肩負著一個村莊和一個民族的希望在那裡繼續著學海無涯的征途。其實,那時候所謂的去城裡讀書其實是去幹活,因為學校三天兩頭組織學生去勞動。1974年,美好而又含辛茹苦的學生時光過去了,注定楊昌聰要畢業了,注定他要開始漫長而又艱辛的教書育人生涯了。他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帶回自己的家鄉去奉獻,但命運之神並沒有讓他如願,安排他到一些偏遠落後的村小教書。那時候的教書人沒有什麼像樣的薪水,就給那么一點微薄的糧票,是遠遠不夠回報父母養活家人的。但他感覺到,奉獻者是最自豪的,他感覺到教書育人的幸福,傳播知識文化的人是一種很幸福的人。正因為有了這種崇高的思想,他才那樣不畏艱辛不貪回報地執著。於是,命運讓他輾轉於那一帶山區的村小。直到後來,他申請調動到自己的家鄉。是啊,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他申請調動到自己的家鄉工作,並不因為什麼,只是家鄉需要他,盼望他;需要他來建設,盼望他來奉獻。
他的家鄉叫巫泥村,他的工作單位叫巫泥國小。巫泥村是全鎮30多個村寨中最貧窮最偏遠的一個村莊。巫泥村的文盲率占全縣之首。巫泥國小是一棟三間低矮的小木房,沒有操場,沒有旗桿,沒有課桌,沒有像樣的黑板,沒有像樣的辦公室。你說,這是一個多么艱難的教學環境;你說,我們的楊老師又如何去改變這些無法言語的局面。
沒有黑板,楊老師請幾個木匠拿幾塊木板張開訂在一起,他再走六個小時的山路去縣城買黑漆來染黑那幾塊木板,就成了黑板;沒有旗桿,他組織教師和學生上山砍一株杉木來屹立在學校的面前,就成了旗桿;沒有課桌,他請村裡的木匠修造課桌,課桌不夠,有些學生便從家裡帶飯桌當課桌;沒有操場,他組織學生利用周末時間上山撿麻栗、砍柴等活動,然後賣麻栗賣柴就得了點修建操場的經費,操場也就這樣成了;沒有國旗和紅領巾,他拿掉自己微薄的工資去買回來,他是巫泥國小最早的少先隊輔導員,也是巫泥國小的早期的校長之一。歲月漸漸地拉長,報名讀書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可是學校卻裝不下學生了,楊老師愈加著急了,他夜不能寐地把巫泥國小需要社會扶持和幫助的狀態記錄成申請書。於是,他又堅定不移地向上級和社會提交申請,希望巫泥國小能早日建設起來,希望村裡的孩子們能有一個不再通風漏雨的學習環境。申請書交上去了,但什麼時候才能收到批文呢,巫泥國小什麼時候才能好起來呢,楊老師當時的心情和痛苦又有誰能夠理解呢。他抱定必勝的決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上級提交申請,他的那雙永不停歇的腳板一直攀援著那些山路,涉過那些小溪,為了實現心中希望,他因踩踏山路破了一雙有一雙的鞋。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希望來了,台灣的慈善家楊文祥先生捐了二十一萬元的慈善款贊助巫泥國小建設新的教學樓。楊老師動員村民家家戶戶都去挑磚挑沙,幾年的努力,終於在1997年的美好季節,我們親愛的高原上屹立了一棟氣勢磅礴的村小教學樓。楊老師的這一樁心愿實現了,又一樁心愿又來了,村里十分缺少教師。於是,他又向上級申請撥出聘請代課教師的項目。於是村裡有了一批批代課教師。
2009年的冬天,我邀請我們敬愛的楊昌聰接受我的採訪的時候,我們談得很開心,也談了很多,談了他往日的艱辛,談他的童年,談他的少年……我們一起喝著醇醇的苗家米酒,隱約中,我發現了他的高尚的人格和精神。他是我們年輕人的榜樣。他更是教育戰線上教師隊伍的榜樣。他像一本書,像一本凝聚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謳歌生命勵志的史詩。
如今,他退休了,是2010年的春天。我得知他退休的訊息時,我感到十分的高興。是啊,我們神聖的教育事業不能過度折磨我們平凡而又偉大的教育先生。楊老師已經將青絲換來了白髮,把一生最美好的年華全部奉獻給黨和人民的教書事業,是該讓他安享天倫之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