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恩壽(1835~1891)
正文
清代戲曲家。字鶴儔,號蓬海,別署蓬道人。湖南長沙人。同治九年(1870)中舉,曾長期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課讀或作幕賓。光緒初授鹽運使銜,升候補知府。作有傳奇《鴛鴦帶》、《姽嫿封》、《桂枝香》、《理靈坡》、《桃花源》、《麻灘驛》、《再來人》7種,除《鴛鴦帶》未刊外,其他 6種習稱《坦園六種曲》。戲曲論著有《詞餘叢話》、《續詞餘叢話》,其他詩文編為《坦園全集》。此外有《坦園日記》手稿傳世。《詞餘叢話》和《續詞餘叢話》,都分為《原律》、《原文》、《原事》 3卷。《原律》著重探討音律聲韻問題;《原文》多系選錄優秀曲文,間附以作家評述等;《原事》則是關於戲曲故事淵源和扮演情況的考述。他論劇的宗旨,首先是強調“垂世立教”,要求劇作者“勿為男女媟褻之辭,掃其蕪雜,歸於正音”。在藝術上,他偏重於以詩詞律曲,而對戲曲文學應有的舞台藝術特點注意不夠。在劇作《桃花源》中,他借劇中人的口吻說:“我們填詞度曲,只要有新意、有才情,二三知己,每值酒闌燈灺,讀一番,賞一番,但覺耳目簇新,那管他合律不合律。至於幾字幾板,細細推求,這是伶人樂工所長,非所論於我輩也。”這就是他的創作主張。書中所載清代中葉以來的戲曲史料,有一定參考價值。《坦園日記》詳記所觀演的劇目及演出的演員、班社等,保存了較為豐富的戲曲史料。楊恩壽的戲曲作品多立意於封建教化。《麻灘驛》、《理靈坡》是攻擊明末農民起義的作品,借用《紅樓夢》林四娘故事的《姽嫿封》,實際是取材於對抗太平天國起義軍的清廷將領周雲耀的事跡。曲文著意於摹仿蔣士銓,情節多平鋪直敘,缺乏剪裁提煉,藝術感染力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