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楊德智,1911年1月3日出生在湖南省醴陵縣南陽橋(今株州)三望村的一個鐵匠家庭。幼年跟隨父親學習打鐵,11歲離家為人放牛,14歲後隨兄楊海堂到江西萍鄉安源煤礦挑煤,半年後,返回家鄉給一戶地主家做長工。1926年夏到衡陽當築路工。
1928年1月,楊德智與兄長楊海堂等25名築路工從衡陽板子橋到韓家村參加了前往井岡山的工農革命軍第七師。楊得志被分到師部當通信員,不久後被調到師特務連三排七班當戰士。同年3月隨隊上井岡山參加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戰士、班長,參加了井岡山反“圍剿”和反“會剿”鬥爭,隨部隊轉戰贛南閩西後,參加了龍巖、水南、文家寺等戰鬥和進攻長沙戰役。
1930年8月,楊德智任紅四軍第十一師師部通信警衛排排長兼士兵委員會主席。1931年任紅四軍十一師師部特務連(後改為炮兵連)連長。1932年初調任紅四十五師管理科科長,同年3月調任第九十三團團長。在中央蘇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中,參加了龍岡、富田、良村、黃陂、漳州、三甲幛、廣昌、溫坊等戰役戰鬥,因作戰勇敢,1933年8月1日榮獲中央蘇區工農兵代表大會第一次頒發的三級紅星獎章。
第四次反“圍剿”前,第九十三團編為紅七師第二十團,楊得志任第二十團團長。第五次反“圍剿”受挫後,紅軍縮編,楊得志改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二營營長。1934年春接任紅一團團長。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楊德智率紅一團擔任前衛和先遣任務,組織和指揮部隊連續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突破了烏江,為後續部隊打開通路。
1935年5月,楊德智組織指揮部隊參加四渡赤水河,搶渡金沙江,突然襲占安順場渡口,殲國民黨軍一個營,奪獲小船一隻,隨即組織強渡。紅一團抽調17名勇士組成突擊隊,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在洶湧的波濤中,以僅有的一隻小船,在火力掩護下,強渡大渡河,擊潰了敵人一個營,占領了對岸渡口,粉碎了蔣介石要把紅軍變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保證了紅軍全部勝利渡過天險大渡河,繼續北進。
1935年8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一、四方面軍混合編隊,組成左右兩路軍,走過草地,共同北上後,紅一團和紅三團一部編為一縱隊第一大隊,楊德智任大隊長。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部隊進行了整編,恢復了紅一團番號,楊得志仍任團長,隨後組織指揮部隊參加了直羅鎮戰役,與兄弟部隊一道俘國民黨軍5000餘人,粉碎了敵人對陝甘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36頁)。
1936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決定組成抗日先鋒軍後,紅一軍團決定組建一個師,恢復紅一師番號,楊得志任紅一軍團第一師副師長。隨後,協助指揮部隊從陝北東渡黃河參加東征戰役。東征戰役後,楊得志調任紅二師師長,率隊參加西征甘肅、寧夏,組織指揮了山城堡戰役。1937年春到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學習,兼第一隊隊長。
抗戰爭爆發後
根據國共兩黨談判的協定,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楊得志從抗大提前結業返回部隊,任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團長,隨即組織指揮部隊參加了平型關戰役。1938年2月,楊得志率部進入呂梁山區,開展游擊戰爭。後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副旅長、代理旅長職務。1939年2月,楊德智奉命率一部東進冀魯豫邊區壯大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活動,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組建了八路軍冀魯豫支隊,任支隊長。經過幾個月的工作,支隊發展到1.7萬餘人,在粉碎日軍“掃蕩”的同時,還對丁樹本、石友三等頑軍發動了較大規模的討伐,將數萬頑軍消滅、打垮或逐出了冀魯豫地區。
討頑戰役結束後,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建立了冀魯豫地區黨委、行署和軍區。楊得志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八路軍第二縱隊組建後,任縱隊司令員,組織軍民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多次挫敗日偽軍的“掃蕩”,擊退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和發展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1944年1月,楊德智奉命帶領冀魯豫軍區部分部隊前往陝北執行保衛延安的任務。部隊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一旅,任旅長。擔負守衛黃河河防,保衛延安、保衛中共中央的任務。
1945年4月,楊德智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七大”閉幕後,到中共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初期
楊德智返回冀魯豫軍區任第一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上黨戰役、平漢戰役。平漢戰役後又率隊轉戰到晉察冀地區。1946年底,楊得志調任第二縱隊司令員,隨即組織指揮所部進行張家口、正太、青倉、保北等戰役。1947年7月,調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10月,組織指揮部隊參加了清風店戰役,全殲國民黨軍主力第三軍等部1?7萬餘人。
同年11月,在朱德、聶榮臻領導下,楊得志組織指揮部隊發起石家莊攻堅戰,僅用一周時間,攻克全城,全殲守國民黨軍2.4萬餘人,活捉國民黨軍守防司令、第三十二師師長劉英。石家莊戰役的勝利,開創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堅固設防城市的先例,切斷了國民黨軍賴以機動和南北聯繫的鐵路交通線,使平、津、保與太原等地之敵處於分割狀態,陷於被動地位,晉察冀和晉察魯豫解放區則因此完全聯成了一片。
1948年楊德智任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後改為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率部轉戰察南、綏東、熱西、冀東,同年11月,率部參加了平津戰役,攻克新保全、太原等戰役。太原解放後,又率部挺進西北,組織指揮所部參與解放蘭州、寧夏等戰役戰鬥。1949年9月寧夏解放後,楊得志奉命率部由銀川到達西安,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兼陝西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楊得志任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兼陝西省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抗美援朝期間,楊得志於1951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第五次戰役和夏季、秋季防禦戰役。1952年起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參與指揮秋季反擊作戰、上甘嶺戰役和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一枚、一級自由獨立勳章二枚。1954年回國後,楊德智入軍事學院學習,併兼任戰役系主任。1955年被任命為濟南軍區司令員。1958年任中共山東省委常委,1967年任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第一副主任。196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71年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山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1972年底任武漢軍區司令員。
1979年1月,楊德智調任昆明軍區司令員。2月即奔赴雲南前線指揮部,指揮部隊反擊老街、沙巴地區的越軍,一舉取得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的勝利。1980年,楊得志任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1983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
任職
楊德智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大代表,八大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1966年遞補),是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五中全會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委員會常委。楊得志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楊德智於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