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礦物學、礦產資源評價
兼職及其它:中國地質學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
自1982年以來,從事礦物學、礦床地質、礦產資源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現在主要從事礦物學和礦產資源評價與定位預測研究。先後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共18項,其中主持了國家科技攻關、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科研項目5項。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出版專著5部。獲地礦部科技成果獎3項。
主要業績
如下:
首次從山西應縣金伯利岩人工重砂中發現了兩粒金剛石;首次指出中元古代是華北地台一次重要的含金剛石金伯利岩活動期,擴大了華北地台金剛石找礦的時間和空間範圍;
利用礦床構造、地球化學原生暈,石英、黃鐵礦礦物標型等方法成功地預測了山東埠上金礦深部盲礦體的位置。1999年底,埠上金礦已揭露到被預測的盲礦體上部;
首次確定“鏡鐵山式” 鐵礦床為同生海底噴流沉積鐵礦床,即以沉積岩為容岩的Sedex型鐵礦床,是我國一種新鐵礦類型,其成礦時代為中晚元古代;
開展了從ETM+遙感數據中提取微弱礦化蝕變信息的新技術研製,將蝕變遙感異常作為礦產資源評價與定位預測的主要獨立參數,並在新疆東天山與北山地區獲得了銅、鉛鋅礦床找礦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