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文化遺產名稱:楊店高龍(楊店龍燈)
所屬地區: 孝感市孝南區
遺產編號:Ⅲ-16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申報日期:2011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楊店鎮
遺產級別: 湖北省第三批,孝感市第二批
藝術起源
孝南區楊店鎮是千年古鎮,以驛站蜚聲荊楚,唐代時稱“斗山鋪”,宋代曾美稱過“桃花驛”,明朝中期改名“楊家店”,簡稱楊店。由於農耕文化與市井文化的結合,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淳樸的民風相結合,衍生了“楊店高龍”這一民間奇葩。楊店鎮位於孝感市區東北25公里處,東鄰武漢黃陂,北接孝昌,地處三區、縣交界的交通要衝。楊店有54個行政村,三個居委會,284個自然灣,幾乎每個行政村都有舞龍的習俗。
楊店高龍歷史悠久,源源流長。中國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流行。而燈與龍的結合,起源於宋朝。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道:“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於是民間便有了正月十五“龍燈會”的習俗。
藝術介紹
據《楊店鎮志》記載,楊店鎮共有168條龍燈,由本地資深紙紮藝人手工扎制而成,身形高大、色彩艷麗、姿態靈動、栩栩如生,被人們稱為 “楊店高龍”。楊店高龍,在傳統文化項目中一直活躍在民間,完全是由民眾自發組織、自願參與、參與者多、觀賞者廣的一種民間文化活動。每年從臘月開始著手用竹片扎龍燈、龍身、龍尾,繡龍衣;用彩紙紮龍頭、龍尾,並連線彩龍頭、龍身、龍尾組成一條完整的龍燈。整條龍燈有十三節(龍身由十一個竹燈連線而成,加上龍頭和龍尾)。據不完全統計,全鎮共有龍燈127條,遍布全鎮各村。正月初十至十五,舞龍者把自己打理得乾乾淨淨、漂漂亮亮,參與活動。正月十二下午、晚上各灣各自舉行龍燈開光、起水儀式。正月十三出行、上廟、喝彩,每年到了這一天,近百條龍燈穿行於楊店窄小的老街進行活動,最後到東天府廟、侯家廟匯集。一時間,楊店鎮區萬人空巷,民眾全部跟隨龍燈出行、上廟,人山人海,好不熱鬧。人們興高采烈地、千姿百態地揮舞著龍燈、玩耍著獅子、踩著高蹺、劃著名彩船、打著腰鼓、匯集在楊店天府廟門前、伴隨著鑼鼓聲、鞭炮聲盡情地舞動,象徵著吉祥、威嚴和無窮的力量,這叫作又是龍船又是會。省、市攝影專家們都爭先恐後地搶拍舞龍的精彩鏡頭。有一年,省攝影家協會還專門出版了一本楊店舞龍的攝影專輯《龍騰虎躍》在全國發行。全鎮7萬多人都參加舞龍燈、鬧元宵活動。楊店龍燈的龍頭有別於其他地方的造型,由上下兩層呈S型構造,高大氣派,故稱高龍。過去,有的龍頭有百餘斤重,人們為了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用玩龍燈來祈求上蒼保佑全灣一年太平,故而龍頭越大越有霸氣。如今在政府統一領導下,把迷信龍燈變成了藝術龍燈,組成大型的民眾文化活動,截止2011年龍頭的構造規模控制在六十斤左右,在玩龍燈技藝上創新了一步,深受廣大民眾所喜愛。 正月十四拜燈、每條龍燈分別在各自灣里叩拜民眾,表示新年問候,代表吉祥,圍觀的民眾跟隨龍燈分別游到各自灣里,互致問候。正月十五玩游燈、燦燈。燦燈時,晚上十二點全灣男女老少齊上陣集中在一起燒毀龍燈,這叫燦燈、送龍燈升天,伴隨著鑼鼓聲、鞭炮聲。這時天空閃亮著七彩燈光,燦爛多姿,耀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