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山光(1884~1947年),名岳,字仲覲,泉州北郊印塘里石塘村(今屬北峰鎮)人,清光緒十年(1884年)生。楊山光13歲應府縣童子試,以默寫憶經入學為秀才。宣統年間(1909~1911年),回國到福州應考,被錄取為選士(相當於貢生)。父亡,到廈門建興錢莊陳子挺家當家庭教師。不久,考上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畢業後,進日本明治大學專攻法律,加入興中會,後轉入同盟會。
民國成立後任眾議院眾議員,後棄政從事教育。先後任全閩法政學堂教務長、中國大學教授。久往廈門,直到廈門淪陷後,才帶家著回故鄉。歷任集美、晦鳴、培英等校教席。
生平事跡
清光緒十年(1884年)生。13歲為秀才。父亡,到廈門當家庭教師。不久,考上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畢業後,進日本明治大學專攻法律,加入興中會,後轉入同盟會。光緒末年,回國到福州應考,被錄取為選士(相當於貢生)。
辛亥武昌起義,楊山光在廈門聯絡海內外同志,策劃光復事宜。泉州光復初期,社會治安混亂,楊山光和同安莊育才帶領灌口義勇隊數十人,攜帶械彈前來支援,協助恢復治安,倡議組織泉州參議會,處理善後大計。
民國成立,楊山光當選為眾議院議員,住北平。後見軍閥盜竊革命果實,爭權奪利,他不願同流合污,便喬裝南下。
民國6年(1917年),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在廣州召開臨時國會。但到會議員未足法定人數。楊山光堅持依法以護法,不宜違法而行事。終以非常會議形成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和"戡定叛亂,恢復臨時約法"決定,選孫中山為大元帥。
北伐勝利後,楊山光返回廈門,先在福建省立第十三中學任教,繼而受福州法政專門學校聘為教務長。以後又在廈門設事務所,組織律師公會,接受各行業聘請,開展法律諮詢工作,但不包攬詞訟或出庭辦案。又邀集熱心人士籌辦大同中學,被選為校董會主席,兼任教學工作。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楊山光在廈門開展抗敵後援活動。民國27年,日本侵略軍迫近廈門,楊山光返回泉州,應昭昧國學專修學校聘請,開講歷史地理和文學訓詁課程。他學問淵博,教材嫻熟。《說文解字》、《爾雅》等古奧枯燥,他背誦原文如流,提要鉤玄,深入淺出,逐字訓解,使同學不覺其難。
不久,昭昧國學改為完全中學,楊山光出任校長。數年後停辦,他轉到晦鳴中學和培英女子中學任教。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對沿海各地狂轟濫炸,泉州中等學校全部內遷。楊山光到安溪縣和南安縣,在集美高級中學、海疆專科學校擔任地理教師。在此期間,重慶國民政府數次來函,要他到考試院任職,他都拒絕。抗戰勝利後各校遷回泉州,楊山光繼續執教,直到臥病不起。
楊山光一生耿介、謹嚴、勤儉。病重時,諄囑兒輩:"我以貧病,亦以貧死,你等當以貧自立。"民國36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