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基常
楊基常的祖籍為浙江諸暨,1940年出生在江蘇常州。那時,他父親是江蘇省銀行里的一名職員。由於時局的變化,他父親先後到福州、柳州等地銀行工作,一家人也就到處遷徙。解放後,全家人到廣西羅城縣定居。因此,楊基常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接受採訪時,他充滿深情地說:“我是在苦水裡泡大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今天。”
1959年,楊基常考入了新恢復組建的廣西大學,攻讀機械工藝及設備專業。1964年大學畢業,本來是有機會到浙江工作的,但楊基常讓給了班裡的同學,分配到廣西柳州動力機械廠。這是我國當時兩個重點投資的動力機械廠之一。在這裡,楊基常如魚得水。經過一段時間的車間勞動實習和到農村搞“四清”後,楊基常被派到上海拖拉機廠、上海柴油機廠學習培訓。從上海回來不久,他就被提拔為工藝科副科長。這時,柳州動力機械廠也改名為柳州拖拉機廠,生產豐收40型拖拉機。“柳拖”是全國八大拖拉機生產基地之一,為了提高生產能力,達到年產5000輛拖拉機的目標,楊基常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鑽研技術上,深入調查研究,拚命工作,致使胃7次大出血,不得不在1976年做了胃切除手術。他的工作熱情和精神得到了同事的好評,被稱為“柳拖”的“鐵人”。
市場的變化,首先受到影響的是企業。生產紅紅火火,如日中天的豐收牌拖拉機,突然之間沒有了市場。要適應市場的變化,就得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他們先後生產腳踏車、電風扇、縫紉機、織布機等。多種產品的開發研究,忙煞了擔任技術科長的楊基常,他經常加班加點,解決技術難題。1981年,楊基常被提拔為副廠長。為了爭取到全國微型汽車定點生產企業,他又帶領同事鑽研起汽車的構造。1983年,第一輛汽車便開下生產線。1985年,經批准,柳州拖拉機廠正式更名為柳州微型汽車廠。
楊基常至今記得十分清楚,1983年12月31日,柳州市委通知他到市里開會。會上,他被任命為柳州市委常委,提名為常務副市長人選,從此,走上了從政道路。8個月後,他又被提拔為市委副書記,主管經濟工作。1989年初,楊基常調任南寧市委副書記、副市長。1990年10月,又因工作需要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秘書長。1993年初任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基常提出,宣傳要堅持“喉舌為腦子服務”,一切輿論為政治服務,一切輿論為經濟服務。廣西的宣傳主導思想一直沒動搖,從上到下,以鄧小平理論為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展工作,領會中央和自治區意圖,全區的宣傳工作取得較大起色。1995年5月,鑒於北海市的情況複雜,楊基常被派往北海,兼任北海市委書記、市長,年底又被選為自治區區委副書記。1996年10月,北海的情況基本穩定之後,他才回到區里當專職副書記,分管意識形態工作,抓好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科技下鄉,打擊非法出版活動。2001年1月,楊基常年滿60歲,經批准正式退休。
回顧38年的工作歷程,楊基常的努力組織是肯定的,人民民眾多數是滿意的。我們請教成功的秘訣,他說:“要先做好人,再做好事,然後當好‘官’。”
楊基常說,做好人是基礎。在工廠與工人打交道,在地方與企業領導人打交道,當宣傳部長與文人打交道,當秘書長與廳局長打交道。不管與什麼人打交道,他始終堅持以誠待人的原則。真誠換真誠,退休之後,感觸尤深。現在,他覺得:人走,茶不太涼。經常有人看望這位老領導、老同事。這是對真誠的回報。
做好事是關鍵。盡心盡責為黨為人民工作,是楊基常一生的追求。他說自己沒理由不為黨為人民努力工作,他的每一次進步都靠黨和人民的培養。在6個兄弟姐妹中,惟有他靠助學金和獎學金讀完了高中和大學。擔任領導幹部的十幾年裡,又兩次被派到中央黨校學習培訓。是黨和組織的培養,才使他這個在苦水泡大的窮孩子成長為副省級的領導幹部。因此,他在每個階段的工作都盡心盡力,為人民做些事,得到各方面的認可,特別是擔任柳州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這段時間。柳州推進城市改革,是當時的4個非省會城市之一,楊基常殫精竭慮,一心撲在工作上,柳州市的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當好“官”是要求。“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當好“官”是對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楊基常一再強調,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去克服困難,完成任務。1995年,他兼任北海市委書記、市長時,情況十分複雜,矛盾問題一大堆。北海作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本應成為廣西經濟的龍頭,為此,楊基常要狠抓,堅決把北海工作搞上去。他在幹部大會上表示:“我今年55歲了,剩下5年就賣給北海了。”一方面抓穩定,整頓市場秩序;另一方面抓好發展,引進企業,盤整土地,重塑政府的形象。他深入基層,深入民眾,通過召開業主座談會、農民代表座談會,面對面聽取民眾的意見、要求和呼聲,並做好宣傳、教育和引導工作,穩定了民眾的情緒。同時,通過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大膽決策,在北部灣的潿州島上建起了年產200萬噸的氣油分離廠,邁出了北海引資的關鍵一步。
退休之後,楊基常保持了一種平常心,對組織、對工作,做到“不干預、不添亂”。他說:“我相信後來的人幹得比我好。”有了這分平常心,他的退休生活變得豐富起來。在大街上每天散步1.6~1.8萬步,約10~11公里。看看城市每天的變化,看到常有新的店面開張,看到繁忙的車流、人流,感到國家有朝氣。平時看看書,有時去釣釣魚,在很好的環境中專心致志地看浮標,也是一種很好的健身之道。同時,也喚起了他對故土的眷戀之情。前年,他帶著夫人回了一趟老家諸暨。談起回故鄉的感受,楊基常異常興奮。他說,浙江發展太快了,變化太大了,鄉親們的房子蓋得都很漂亮。他為自己是浙江人感到自豪。
楊基常對故鄉的觀感如數家珍。他說,諸暨一個鎮年產60億雙襪子,全世界人均一雙,簡直不可思議;淡水珍珠養殖業老闆,家裡的珍珠一籮筐一籮筐,堆成了山,令人無法想像。特別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育,諸暨的民辦學校辦得很好。為此,他打算引進資金和民辦學校的管理機制,籌建民辦學校,為廣西、為西部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