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截玉作手鉤,七寶光平天。繡沓織成帶,嚴帳信可憐(1)。
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瀋水香,儂作博山爐(2)。
送郎乘艇子,不作遭風慮。橫篙擲去槳,願到逐流去(3)。
七寶珠絡鼓,教郎拍復拍。黃牛細犢兒,楊柳映松柏(4)。
歡欲見蓮時,移湖安屋裡。芙蓉繞床生,眠臥抱蓮子(5)。
聞歡遠行去,送歡至新亭。津邏無儂名(6)。
落秦中庭生,誠知非好草。龍頭相鉤連,見枝如欲繞(7)。
楊叛西隨曲,柳花經東陰。風流隨遠近,飄揚悶儂心(8)。
註解
(1)截玉:截斷美玉。手鉤:一種用來撿魚,有長柄並帶鉤的尖頭工具。七寶:佛教語。七種珍寶。《無量壽經》以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為七寶。光平天:寶光平齊上天。光芒耀天也。繡沓:繡花的絹沓。沓,疊起來的紙張或薄的東西。織成帶:織成衣帶。嚴帳:嚴密的帷帳。嚴幄(嚴密的帷幄)。信:果真,的確。相信。
(2)暫出:暫時出去。白門:南朝宋南朝齊都城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宣陽門的俗稱。江蘇省南京市的別名。六朝皆都建康(今南京市),其正南門為宣陽門,俗稱白門,故名。楊柳:楊樹和柳樹。藏烏:隱藏烏鴉。歡:<</FONT>方言>喜歡之人,所愛之人。郎君。瀋水香:亦作“沉水香”。即沉香。以沉香製作的香。儂:<</FONT>吳方言>我,你,人。博山爐:古香爐名。因爐蓋上的造型似傳聞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一說象華山,因秦昭王與天神博於是(博弈於這裡),故名。後作為名貴香爐的代稱。
(3)郎:郎君。丈夫。兒郎。對年輕男子的稱呼。艇子:<</FONT>方言>小船。小艇。不作:不為。遭風:遭遇風浪。慮:憂慮。考慮。橫篙:橫放竹篙。不撐船也。擲去:<</FONT>方言>扔掉。願到:<</FONT>方言>願意,願意去到。願意得到。逐流:追逐水流,隨波逐流。
(4)七寶珠:七寶製成的珠子。七寶,佛教語。七種珍寶。《無量壽經》以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為七寶。珠絡鼓:珠子纏繞的鼓。珠絡,綴珠而成的網路。頭飾之一種。比喻晶瑩連貫之物。教:叫。讓。指導。郎:郎君。丈夫。兒郎。對年輕男子的稱呼。拍:拍打。敲鼓。復:又,再。細犢兒:<</FONT>方言>小牛犢。細,細小。柔嫩。細伢子。犢兒,牛犢子。楊柳:楊樹和柳樹。楊柳樹。映:掩映。松柏:松樹和柏樹。
(5)歡:<</FONT>方言>喜歡之人,所愛之人。郎君。欲見:想要見到。蓮:蓮花。<</FONT>雙關>戀,憐惜,戀人。移湖:移動湖泊。安屋裡:安裝到屋裡。芙蓉:荷花的別名。繞床生:圍繞著床頭生長。眠臥:睡眠臥床。入睡;睡眠。躺著。蓮子:蓮的種子。橢圓形,肉呈乳白色,當中有綠色的蓮心。<</FONT>雙關>戀惜之人。戀人。
(6)聞:聞聽。聽說。歡:<</FONT>方言>喜歡之人,所愛之人。郎君。新亭:亭名。故址在今江蘇省江寧縣南。三國吳建,名臨滄觀。晉安帝隆安中丹陽尹司馬恢之重修,名新亭。東晉時為京師名士周顗、王導輩游宴之所,此亭遂大知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勠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後多用“新亭淚”、“新亭泣”、“新亭對泣”指懷念故國或憂國傷時的悲憤心情。津邏:古代渡口上巡邏的士卒。儂:<</FONT>吳方言>我,你,人。應有省略無意義送聲,句式應為:聞歡遠行去,送歡至新亭。口口口口口,津邏無儂名。口,被省略的無意義送聲辭字。
(7)落秦:不詳何種植物。莫非是落葉的秦槐?如我國傳說有周柏、秦槐、隋梅、唐杏(銀杏)。中庭:中間的庭院。中院。富豪家有三進庭院,前庭,中庭和後庭。前庭辦公,中庭會親友,後庭安置家眷。生:生長。誠知:誠然知曉。誠,實在,的確。龍頭:龍頭形玉石鉤子。鉤連:鉤掛牽連。用鉤子鉤掛攀扯也。見枝:看見樹枝。如欲繞:好像將要纏繞。好像將要繞行。
(8)楊叛:楊叛兒。西隨曲:西面隨著曲徑。似乎‘隨西曲’更好。柳花:柳樹開的花,呈鵝黃色。指柳絮。柳花裙,白色裙子。經東陰:經過東面的背陰處。風流:風流動。指男女私情事。灑脫放逸;風雅瀟灑。飄揚:隨風擺動或飛揚。儂:<</FONT>吳方言>我,你,人。
沌意:風人體,指古民歌的一種體裁。”清代翟灝《通俗編》卷三十八《識余·風人》載:“六朝樂府《子夜》、》《讀曲》等歌,語多雙關借意,唐人謂之風人體,以本風俗之言也。如:理絲如殘機,何患不成匹。……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也無。”王易認為:“晉宋間清商曲辭皆民間謳謠,或出伎人之手。非文士所為。故皆當時俗語,多假借同聲之字以為讔謎。前一曲為本事,後一曲則借驍作嬌。”當時所謂“風人詩”,後世卻稱為“諧音詩”。
作品解析
《楊叛兒》這個題目是樂府舊題,屬《清商曲辭·西曲歌》。《舊唐書》和《新唐書》的《樂志》里都提到“楊叛兒”的本事:說南朝蕭齊隆昌年間,有個太后守寡,但她喜歡一個女巫的兒子,這個人叫楊旻。楊旻從小生在宮中,太后看著他長大,越長越好,長成了一個蓮花般的少年,就和他好上了。太后愛上了女巫的兒子,但這種愛情是不能長久的。紙包不住火,最後事情敗露,太后失去了楊旻,而且地球人都知道了這件事。所以民間童謠就唱:“楊婆兒,共戲來所歡!”可能因為小朋友吐字不準,大家訛傳成了“楊叛兒”。而後《楊叛兒》演變為西曲歌的樂曲之一。這就是“楊叛兒”典故的由來。這個故事很香艷,又很感傷,流傳開來之後,題材很受文人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