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作升

楊作升,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河口海岸帶研究所名譽所長。

基本信息

楊作升 稱謂: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海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河口海岸帶研究所名譽所長
學歷與工作簡歷
1960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現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地球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歷任山東地質學院地勘系助教(1961)、山東海洋學院助教(1962)、講師(1978)、副教授(1985)、青島海洋大學教授(1989)、河口海岸帶研究所所長、海洋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等職。期間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1979-1982)、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1989)、日本地調局(1994、1996)訪問學者。
從事研究工作方向
主要從事海洋沉積學海洋沉積地球化學、陸架及河口動力沉積學研究。現主講2門研究生的學位課,培養了博士16名,碩士27名。曾擔任過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負責人,一項重大基金第四負責人和一項重點基金第二負責人,兩項國家“八五”攻關專題、兩項“九五”攻關專題的第二負責人,一項國家“863”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多項委託項目負責人,以及中美、中德、中澳海洋合作項目中方首席科學家,中美、中日、中法合作項目主要參加者。受聘擔任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海岸海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沉積與地質環境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等學術委員會委員,多個國內和國際學術組織成員。
獲獎項目及獎勵等級、榮譽稱號
獲省、部科技進步二等4項、三等獎3項,國家“八五”攻關重大成果一項、“九五”攻關優秀成果一項。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國內外學術團體職務等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南京大學海岸海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大洋協會樣品庫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質學會海洋災害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LOICE/JGOFS委員會執委
中國海岸河口學會理事
青島市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青島市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青島市人才引進協會副會長
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會員
太平洋科技大會(PACON)理事
國際地理學會(IGU)會員
在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重點項目《末次冰消期以來東部陸架海泥質區海洋環境的地質記錄》(2003-2006),負責人。
2.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畫(973)項目“中國典型河口-近海陸海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第四課題《黃河三角洲海岸蝕積轉換機制和趨勢預測》(2003-2007),第二負責人。
3. 國家海洋高技術計畫(863)課題“雷射單分子海洋油氣高精度化探技術”第二子課題《雷射單分子海洋油氣化探資源評價和預測技術》(2003-2006),負責人。
4. 國家海洋高技術計畫(863)課題“灘海油田防護泥沙定向運移控制技術”第二子課題《泥沙定向運移數值模擬技術》(2003-2006),負責人。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四紀黃土宇宙塵通量的HE同位素研究》 (2002-2004),負責人。
6. 中國大洋協會基金項目《近底霧狀層顆粒物組成及其運移示蹤的研究》(2002-2004),負責人。
7. 山東省十五攻關項目“巧用海動力治理黃河口工程技術研究”第三專題《黃河口海動力於雙導堤工程技術研究》(2002-2004),負責人。
8.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課題《中國近海典型海域入海物質水文地球化學過程及環境效應》(2002-2004),主要參加者。
發表論著
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主編論文集三本,專著二本。
* 楊作升,1988,黃河、長江、珠江沉積物中粘土的礦物組合、化學特徵及其與物源區氣候環境的關係,《海洋與湖沼》,19(4):336-346
* 楊作升、郭志剛、王兆祥、徐景平、高文兵,1992,黃東海懸浮體中的有機包膜,《海洋與湖沼》,23(2)2:217-227
* 楊作升、郭志剛、王兆祥、徐景平、高文兵,1992。黃、東海懸浮體向其東部深海區輸送的基本巨觀格局。《海洋學報》,14,(2):81-90
* 楊作升、陳衛民、陳彰榕、吳光華、曹立華、沈渭銓,1994,黃河口水下滑坡體系,《海洋與湖沼》,25(6):573-581
* Yang Zuosheng and Hu Dunxin, 1995.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on Material Discharge from the Huanghe River to the Seas, the Huanghe Coastal Environment and Delta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Co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Change Studies, Edited by Ye Duzheng and Lin Hai. Science Press, Bejing, China.pp.213-217.
* Yang, Zuosheng, Sun, Xiaogong, Chen, Zhangrong & Pang, Chongguang, 1998, Sediment discharge of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sea: its past, present, future and human impact on it, Health of the Yellow Sea: 109-127, pub. by Earth & Love Pub. House, Seol, Korea..
* Z.S. Yang, J.D.Milliman, J.Galler, J.P.Liu, and X.G.Sun, 1998, Yellow River's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 decreasing steadily, 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Vol.79, No.48, P589-592.
* WANG Houjie, YANG Zuosheng, 2001, A Nonlinear RDF Model for Waves Propagating in Shallow Water,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Vol.44 Supplement, p.158-164.
* Yoshiki Saito, Zuosheng Yang, Kazuaki Hori, 2001,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and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deltas: a review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and sediment discharge during the Holocene, Geomorphology, Vol.41, 219-231
*雷坤、楊作升、郭志剛,2001,東海陸架北部泥質區懸浮體的絮凝沉積作用,《海洋與湖沼》,Vol.32,No.3
* 楊作升、范德江、郭志剛、毛登,2001,東海陸架北部泥質區表層沉積物碳酸鹽粒級分布與物源分析,《沉積學報》,Vol.20, No.1.
* 胡敦欣、楊作升,2001,《東海通量關鍵過程》,海洋出版社.
* 楊作升、孫效功、張軍、陳彰榕、郭志剛,2002,利用海洋動力輸送黃河口泥沙入海的研究,《延長黃河口清水溝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李殿魁等著,P131-236,黃河水利出版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